人工智能中的技术向善和人权普惠
人工智能(AI)技术解放生产力、拓展人类能力边界和人权的实现路径,但也带来个人隐私泄露、算法歧视、数字鸿沟等新型人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中国的AI发展与治理,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坚持技术向善、人权普惠的基本方针。
通过技术普惠消弭智能鸿沟,用AI守护基本人权。在医疗领域,AI技术能保障普通患者获得更精准的诊疗机会,加强了对生命权的保障;在教育领域,“AI乡村教师”项目能让农村学生平等获取知识,保障教育权的公平实现;在司法领域,“AI+法治”大模型的深度应用正重塑公共法律服务生态,推动矛盾纠纷高效化解。同时,中国秉持动态平衡的治理智慧,既通过专门法规划定技术应用红线,明确算法透明、禁止歧视等原则;又通过产业基金、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为创新预留空间,避免陷入“过度监管抑制创新”或“放任发展滋生风险”的困境。在技术狂飙中始终坚守“发展为了人、发展依靠人”的理念。《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强调“增强安全透明、禁止违规恶用”,兼顾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
人工智能技术的红利应当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而非加剧全球发展失衡的工具。针对全球“数字鸿沟”加剧发展权不平等的现实,中国依托《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发起成立AI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之友小组,已在北京、上海举办2期研讨班,为40多个国家的技术骨干提供培训,并向“AI准备指数”较低的低收入国家开放算力资源。这种合作不是技术施舍,而是基于“共同发展”的平等协作。中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通过开源共享,降低技术研发与应用门槛。中国倡议建设“数字丝绸之路”,通过向发展中国家分享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建立区域算力共享平台,切实降低中小国家接入AI技术的门槛。
AI技术应致力于人权保障,而非服务于技术垄断。中国倡导尊重不同文明对数据主权的认知,确保技术应用符合国际人权准则,完全有别于某些国家“技术小院高墙”做派。6月25日,中国人权研究会与西班牙知华讲堂基金会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主题为“数智时代背景下的人权保障”,会上发布了“数智时代的人权保障与合作”共识文件,具体包括技术向善、安全支撑、权利共享、普惠可及、透明非歧视、构建网络空间共同体等六个方面。相信这一共识文件的发布,不仅对中欧人权合作产生积极影响,也会对如何做好数智时代的人权保障产生正面推动和积极影响。
面对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深度伪造技术等全球安全挑战,中国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指引,推动算力共享、伦理对话,倡导协同治理反对技术霸权,构建“技术反制+伦理指引+法律约束”的风险防控体系。中国的人工智能安全发展实践证明:唯有将技术逻辑与人权伦理深度融合,才能让智能之光穿透数字鸿沟,照亮“技术向善、人权普惠”的文明新征程。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科技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