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抗战戏曲的历史回响与艺术价值

作者: 来源:2025年第13期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1日 08时12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抗战戏曲的历史回响与艺术价值.png

连线专家:杨胜群

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长河中,戏曲艺术从未缺席。抗日战争时期,传统戏曲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催生出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鼓动性的抗战戏曲,这些作品成为中国抗战文化史中不可磨灭的篇章。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邀请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杨胜群,为我们介绍抗战戏曲发挥的独特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抗战戏曲的历史回响与艺术价值

抗战戏曲的勃兴,本质上是戏曲艺术对民族危亡的即时性回应。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传统戏曲凸显其宣传教育功能。众多戏曲艺人主动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以艺术为武器,同侵略者进行斗争。他们或是通过改编,赋予《打渔杀家》《精忠报国》等传统剧目以新的抗战寓意;或是创作新编历史剧,用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事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怀;或是创作了大量直接反映抗战现实的现代戏,如京剧《松花江上》、秦腔《血泪仇》等,以血泪交织的故事激励人民群众投身抗日救亡斗争。戏曲艺术形态的这一转型,打破了戏曲固有的审美范式,使戏曲艺术成为全民抗战的精神号角。

从艺术创作角度看,抗战戏曲呈现出鲜明的“战时美学”特征。内容上,以抗日救亡为核心主题,聚焦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奋发精神,努力揭示时代的悲壮美、崇高美。表现方法上,突破了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规范,融入新兴话剧的写实手法与现代音乐的元素,努力营造表现战争环境的艺术氛围。这种艺术创新既保留了戏曲艺术的本体特征,又融入了新的审美表达。

抗战戏曲的社会功能,在战时宣传动员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当时,中国文盲率高达80%以上,戏曲凭借其通俗易懂、感染力强的特点,成为最有效的大众传播媒介。各类剧团深入前线、乡村、工厂演出,“演戏即宣传”,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理念转化为百姓听得懂、看得懂的艺术语言,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延安平剧研究院排演的《三打祝家庄》引起轰动,不仅鼓舞了抗战军民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而且对抗战军民进行了一次解放敌占城市的策略教育。毛泽东观看后给予了“创造成功,巩固了平剧革命的道路”的极高评价。在国统区,田汉编剧的《江汉渔歌》通过民间故事宣传全民抗战理念,先后在武汉和桂林等地演出,成为抗战期间演出最多、影响最大的戏曲作品之一。戏曲的这种流动性与感染力,使它成为凝聚民族精神、激发民众战斗意志的精神武器。

抗战戏曲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其战时功能,更在于它对戏曲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这一时期的创作实践,促使戏曲艺术主动拥抱现实题材,探索传统形式与现代精神的结合,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戏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抗战戏曲也培养了一批兼具传统功底与创新意识的艺术家,他们的探索为戏曲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抗战戏曲既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也是戏曲艺术生命力的见证。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将个人命运、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熔铸于一体,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奏响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时代强音。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作品时,不仅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能从中汲取戏曲艺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创作智慧,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镜鉴。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