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岳麓讲坛】 湖湘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雷国珍 来源:《新湘评论》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04日 04时07分45秒 编辑:redcloud

 

 

雷国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湖南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中共党史、湖湘文化教学与研究,出版个人专著和合著18部,发表论文180多篇,获得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国家级奖和省部级奖。

本期“岳麓讲坛”,我们为大家推出雷国珍教授的《湖湘文化及其现代意义》一文,请读者关注。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种地域文化造就一方人士的秉性。生长在湖南地区的湖湘儿女无不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也就是说,湖湘文化培育了湖南人。在实施富民强省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必须弘扬湖湘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发挥湖湘文化对实施富民强省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作用。同时,在实施富民强省战略和现代化建设中促进湖湘文化的现代化。

 

湖湘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什么叫湖湘文化?我们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把握它的内涵及特质。

从时间来看:湖湘文化是一种特定的历史文化。它是指唐宋以来湖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不包括先秦和两汉时期湖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因为这个时期湖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属“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一个相对完整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圈,其范围大大超出湖南地区。荆楚文化对湖南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它是湖湘文化的最初源头,但不是湖湘文化本身。

从空间上来看:湖湘文化是区域文化,即湖南省地区范围内的文化。湖南地处洞庭湖之南,唐朝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设置湖南观察使,从此开始有湖南之称。又由于在湖南境内有湘江纵贯其间,因而简称湘。唐五代的时候就开始有人用“湖湘”这个名称来称呼湖南这个地区。生活在湖南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湖湘文化。湖湘文化作为地区性区域文化,既不同于北方黄河流域的齐鲁文化,也不同于长江中下游的江浙文化。它具有鲜明的个性。

因此,简单地说,所谓湖湘文化,就是指唐宋以来诞生在湖南地区的区域性历史文化。

 

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进程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这副对联形象地揭示了湖湘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进程。湖湘文化秉承荆楚文化的优良传统,至唐宋时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地方性区域文化。唐宋代以来,周敦颐、胡安国父子、张等为代表的湖湘学人扎根湖南这块肥沃的土地,以岳麓书院等为主要阵地,创立了区别于同时代的其他地方的区域性历史文化----湖湘文化。从此,湖南人以湖湘文化为荣,湖湘文化因湖南学人而兴。

在湖湘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唐宋时期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岳麓书院成为文人学士趋之若鹜的地方,张、朱熹在这里对讲三日,传为美谈,开学术争鸣之先河。正是湖湘学人的辛勤耕耘,湖湘文化盛极一时,其内容十分丰富,分别在道学思想、阴阳对立的矛盾观、“天理人欲同体异用”的理欲观、力行致用的知行观和“留心经济之学”等方面,都有重大建树。到南宋时期,因外患内忧,湖湘学人或战死沙场,或隐居山林,湖湘文化的发展也因此陷入低潮。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历史阶段,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新旧斗争空前激烈。湖南虽然因远离通商口岸,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洗礼而发展缓慢,近代工业比较落后,但丝毫不影响湖湘文化的再度辉煌。一百多年来,各种冲破旧思想的思想火花,惊心动魄的战争烟云,杀身成仁的民主志士,赴汤蹈火的革命英雄,气壮山河的群众运动,像一幕幕悲壮的史剧,在湖南这块土地上不断地演出,产生了像王船山、魏源这样的杰出思想家,像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的“中兴名臣”,像谭嗣同、唐才常这样的维新志士。在辛亥革命时期,涌现出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禹之谟等民族民主革命英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毛泽东、刘少奇等为代表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

这一批湖湘学人哲学思考兴趣更浓,哲学思考能力更强。从王船山到魏源到杨昌济到毛泽东,在立志救国之始,就力图首先从宏观上总体上把握宇宙、人生的根本规律,并将其作为最高的信仰和立身、处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原则。他们不仅有浓厚的哲学思考兴趣,而且同诗人的才情高度地统一起来,既是伟大的哲学思想家,又是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词大多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或者是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或者是对国家治乱兴亡的无限感叹,或者直抒胸臆,或者深寓哲理。

这一批湖湘学人继承前人的“留心经济之学”,不尚空谈,讲求实用的优良传统,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无论是魏源还是毛泽东都反对空谈。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的主张。毛泽东坚决反对教条主义,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这一批湖湘学人具有丰富的“气化日新”的革新思想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魏源提出:“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故气化无一息不变者也”。革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人们要做改革的促进派,这样才能顺应历史潮流。正因为魏源有这样一种革新的思想,才能写出《海国图志》这样的传世之作,才能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样深刻的思想。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愿,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表现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这一批湖湘学人具有书生参政、经邦治国的强烈意识。左宗棠提出了“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主张,表现出“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的强烈政治追求。谭嗣同刻意研求“霸王经世”之学。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表现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迈气魄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强烈历史责任感。

这一批湖湘学人十分注意研究治国方略。王船山、魏源的史论,就是总结中国几千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教育、法律等各方面有关治理天下的经验教训,具有很高的历史借鉴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了震惊中外、辉煌古今的历史。

近代以来,湖南人的作为和湖湘文化表现出来的无限魅力,让世人叹为观止。早在1920年,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就写过一篇题为《欢迎湖南人底精神》的文章,对湖湘文化备加赞赏。他说:“湖南人底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却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作证明。二百几十年前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底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仗’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病亲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仗,他们是何等坚毅不拔的军人!”陈独秀指出:“我们欢迎湖南人底精神,是欢迎他们的奋斗精神,欢迎他们造的桥,比王船山、曾国藩所造的桥还要宏伟精美得多。”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同时也充满了对湖南的期待。

 

弘扬湖湘文化的现代意义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按照毛泽东指出的“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总方针来对待。对于湖湘文化也同样如此。湖湘文化的前天是灿烂的,湖湘文化的昨天也是辉煌的。我们为拥有这样的昨天和前天而感到高兴和自豪。我们了解湖湘文化的前天和昨天,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湖南的今天和开创美好的明天。因此,在感到自豪的同时,我们面对祖先,面对祖先留下的遗产,特别是面对今天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应该思考一下:昔日的辉煌,仅仅是我们今天荣耀的资本吗?我们更应该分析:为什么湖湘文化能够在历史上辉煌?昔日辉煌的湖湘文化中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中的湖南现代化有不有借鉴作用?如果有借鉴作用,我们可以借鉴什么?湖湘文化中有许多优良传统,可以和必须弘扬?

湖湘文化中优良传统之一是创新传统。在实施富民强省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必须强化创新意识,敢为天下先。早期湖湘学派在创立湖湘文化的过程中,比较好地解决了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他学派的关系,表现出兼收并蓄、融会贯通、自创新路的探索精神。可以说,没有这种创新精神,就没有湖湘文化的创立,湖湘学派也不可能在众多学派中有立足之地。当时有许多其他区域性历史文化,其中有些区域文化比湖湘文化产生得早,影响要大。湖湘学派采众家之长,纳三湘四水之灵气,创立湖湘文化。到近代,湖湘学人发扬创新的优良传统,使湖湘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魏源开风气之先河,率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命题,这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毛泽东受湖湘文化影响,成为创新的典范。可以这样说,如果毛泽东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不可能有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就不可能有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实施富民强省战略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会面临许多新情况,碰到大量新问题。而要认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离开创新别无他途。

湖湘文化中优良传统之二是经世致用。在实施富民强省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必须求真务实,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早期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胡宏,就坚决反对那种“多寻空言,不究实用”的空洞学问,他治学的着眼点是为现实政治服务,主要集中研究国家治乱兴亡之道。到了近代,湖湘文化中的经世致用的特点就更加突出,影响湖南人,在湖南养成了一种风气,而且在全国独具特色。实践证明,这种经世致用的传统,既有利于湖湘文化的发扬光大,也有利于事业的成功。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对实现富民强省和现代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湖南现代化,需要鼓舞人心的口号,需要振奋人心的宏伟规划,但是无论是口号,还是规划,都必须实在、实用。现实生活中形式主义的东西还很多,比如下去调查研究搞走马观花;各地出现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各种各样的剪彩、庆典活动多等;有些同志有坐而论道的爱好,什么都没干时,就开始大肆渲染,事情还刚开始干,就把它宣传得天花乱坠。如此下去,就会误国、误省、误民。

湖湘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之三是开放意识。在实施富民强省战略和现代化时,必须把它纳入到世界现代化和全国现代化的广阔背景下去思考,去完成。湖湘文化中的开放意识是非常强烈的。早期湖湘学派就是集中全国最优秀的人才,除了周敦颐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外,早期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来自外省。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湖南,使湖南出现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局面。他们从各地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思维方式,在湖南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培育湖湘文化这朵灿烂文明之花,形成了全国人才为湖南所用的局面。到近代,湖湘文化之所以能够再度辉煌,重要的原因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面对现实,比较好地解决了面对滚滚而来的西方文化问题,以开放的姿态接受西方文化的长处,接受挑战。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便反映了这种开放意识。今天的世界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湖南更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1978年我国实现改革开放的总体战略以来,湖南的对外开放是有成就的。但是,我们的对外开放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作为湖湘文化的继承者,必须更加开放,以更加宽阔的胸怀迎接更严峻的挑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推进实施富民强省战略和湖南现代化建设。否则,我们就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对不起我们的祖先,对不起我们的子孙后代。

湖湘文化中优良传统之四是团队意识。湖湘文化在历史上的辉煌,是全体湖南人民共同创造的,当然离不开湖南的杰出人才及在湖南的外省人的共同努力。历史上湖湘学派的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湖湘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湖湘文化的熏陶下,湖南人民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表现出团结互助、通力合作的精神。正因为这样,在历史上,特别是在近代史上,湖南出现的不是英雄个体,而是英雄群体。这些英雄群体既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又有整体优势。今天的富民强省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为之奋斗。必须形成一种团结干事、奋发有为的氛围,只有这样,富民强省和现代化建设才会有希望。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