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
中亚有句谚语:“和睦与团结就是幸福与财富。”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主旨发言中他引用中国先贤的经典名句“兼相爱,交相利”,提出以“中国—中亚精神”为引领,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目标。本期我们摘录《墨子·兼爱》部分内容,并配发赏析文章,旨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愿同世界各国开展更高质量合作,深化利益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2025年6月17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阿斯塔纳独立宫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峰会,发表题为《弘扬“中国—中亚精神” 推动地区合作高质量发展》的主旨发言。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中国先贤的经典名句“兼相爱,交相利”,表达了中方愿同各方一道努力,弘扬“中国—中亚精神”,锚定命运共同体目标,推动中国中亚合作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的坚定信念。
“兼相爱,交相利”,源于中国古代先贤墨子的主张。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与儒家曾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中就曾讲,世之显学,儒、墨也。由此可见墨家在当时的重要影响。“兼”,在墨子的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并由此衍生出许多主张,“兼爱”就是其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种。
如何看待天下?在兼并战争频仍的春秋战国时代,战争耗费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更使“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墨子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深恶痛绝,在他看来,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需要了解混乱发生的原因。“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混乱的原因就起于“不相爱”。
如何解决问题?消除混乱的办法就在于推行“兼爱”,即“兼相爱,交相利”。墨子从国家、家庭、个人等多个角度进行对比,论证兼相爱之利与不相爱之害,并用“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楚灵王好士细腰”“越王勾践好士之勇”等举例说明“兼爱”可以实现。墨子指出,希望天下治理、富强而憎恶混乱、贫困,那么大家就应当相亲相爱、互惠互利。
如何做到“兼爱”?墨子提出的“兼爱”具有鲜明的平等性,要使天下人都彼此相爱。在墨子的思想中,主张“兼爱”,就不能互相攻伐。墨子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战争进行反对和抨击。在《墨子·公输》中,就记述了墨子劝阻楚王攻打宋国的故事,为了维护正义不辞奔劳,“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同时,“兼爱”又是具有互利性的,“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兼爱”是建立在实际利益基础上的,“兼相爱”等于“交相利”,如同我们现今所倡导的“互利互惠”。正如墨子所言,天下人追求“兼相爱,交相利”,是势不可挡的,这是广大百姓的大利益。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自古倡导“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崇尚和平的追求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并在历史悠久的中华典籍中有着鲜明体现。《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左传·隐公六年》载,“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太白阴经·贵和篇》中指出,“先王之道,以和为贵;贵和重人,不尚战也”。《孙子兵法》作为一部著名兵书,第一句话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指明要慎战、不战。可见,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和平融入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这些价值理念深刻体现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谐、人类和平的珍视。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给人以重要启示。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历来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实践中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推动人类共同进步贡献力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而战、为正义而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尊严。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上世纪70年代,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对于坚持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努力建立和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和其他类型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正义的旗帜,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努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人类共同进步。”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符合历史潮流。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理念、重要倡议,中国共产党为维护世界和平积极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同中亚国家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高度重视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又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就中国—中亚关系提出重要论述,作出重要部署。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指出中国同中亚国家30年的交往合作,立在真诚互信,立在平等互利。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增长上百倍,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等大项目成功建成,共建“一带一路”在中亚地区开花结果。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有不移公平正义之心、不坠互利共赢之志,才能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要以“中国—中亚精神”为引领,朝着命运共同体目标砥砺前行。
2000多年前,汉代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近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产业投资、绿色矿产、科技创新等合作积极推进,跨境电商、在线教育等新模式新业态惠及中国和中亚国家广大人民,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广。
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中国先贤讲“兼相爱,交相利”,中亚也有谚语说“和睦与团结就是幸福与财富”“有了和平,国家才能兴旺;有了雨露,大地才能繁荣”“有团结的地方,定有幸福相随”。人们深刻感知到,只有和平安宁,才能发展繁荣。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合作根植于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中国—中亚精神”为世代友好合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同中亚国家也将继续弘扬“中国—中亚精神”,携手推动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