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握好的几个重要着力点

作者:朱志伟 来源:《新湘评论》2021年第1期 发布日期:2021年02月03日 07时22分31秒 编辑:陈家琦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既是党中央立足于国内国外形势,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远景目标和发展规划、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和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提高治国理政水平、主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行动自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操其要于上”,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分其详于下”,把握工作着力点。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投资需求潜力和制造业规模巨大且种类齐全,是拥有14亿人口、9亿劳动力、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大国,这样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和潜力,使得内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关乎国家大局、决定了新发展方式和格局的基本方向,是创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的重要基础。当前,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西方国家民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隐患重重等不利局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影响,我们要紧紧抓住扩大内需这个基点,加快培育科学完善的内需体系。这个体系既要满足衣食住行等人的“生存、享受”的传统需要,又要服务文化、环境、健康、公平正义等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诉求。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要将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堵点,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建立合理格局。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围绕扩大内需这个主要问题,发挥优势,勇于破除各种制约和束缚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更多的增长点、增长极,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的需求;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广泛集聚发展要素;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放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这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立国之本。尽管我国在科技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环境、基础研究、项目资金管理、科技评价导向、作风学风建设等方面距世界科技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当今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交叉、融合、渗透、扩散的特点明显。我们要主动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发挥制度优势,强化顶层设计,勇于破解科技领域改革难题,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要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发挥党的政治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整合部门、学科、军民、央地的力量资源,构建运行顺畅、决策高效、配置科学的管理和创新机制体制。要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利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盯科技发展趋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力量统筹,搞好有效衔接,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净化学术环境,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要完善开放合作机制。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和国际科技合作,有效提升科技创新合作的层次水平,构建多边科技合作机制,提升科研管理和科学技术能力和水平,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向着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体系完整、规模庞大、配套齐全的完备产业体系,成为世界上第一制造大国,但是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诸多“断点”“堵点”,产业基础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必须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用系统性办法解决产业链供应链结构性问题,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选择,对于实现国家现代化具有长远而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新挑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发生重大改变,逐步向区域化、多元化调整,给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了重大风险隐患。此外,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风起云涌,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结构,推动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立足,必须发挥制度优势、保持战略定力,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要发挥制造业实体经济主体的重要作用,巩固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和支柱地位,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夯实产业链供应链基础。要健全科学完善的产业体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鲜明的区域特色的战略政策,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产业链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要重视巩固和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强化技术、资本、人才、数据等核心要素,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需求链,构建完整的终端商品内需体系,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提供强大支持。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方面,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改革开放40多年的农村改革进程,使中国农业有了极大发展,农村面貌有了极大改观,农民享有更多公平权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了极大提升。国家对农业发展更加重视,连续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中之重”的地位。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和鲜明特征。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度和质量成色。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农民增收速度缓慢、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落后等现象比较突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总抓手。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坚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制度保障,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要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破除制约农业发展的制度障碍,激发发展动力活力,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小康社会”目标,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从“三步走”战略到党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战略,擘画了“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准确把握和不断深化。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国家已经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基本小康“富起来”的阶段性跨越,正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起来”的宏伟目标。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朝着这个目标奋发有为、不懈努力。

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谋划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中等收入人群收益,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推动充分就业;要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首位,并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针。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二者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是辩证统一的有机体。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他基本方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指引。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国家安全体制机制,进一步有效整合各地区各部门各层级各方面力量,形成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党对国家安全的全面领导。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体制,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讲政治的高度谋划和推进安全发展工作,主动作为、稳步推进,着力防范各类风险挑战,不断提高国家安全能力。要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聚焦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网络安全等免受各种侵袭、干扰、威胁和危害,下好国家安全战略“一盘棋”,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