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交上满意答卷

作者:王香平 来源:《新湘评论》2021年第5期 发布日期:2021年03月03日 02时12分17秒 编辑:陈家琦


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从理论和实际、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相结合的高度,分析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阐述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阐明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攻方向,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纲领性文献。站在新阶段,开启新征程,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站位、胸怀大局、开拓新局,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讲话中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这一论断进一步升华了对新发展阶段重大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的认识。如何理解和把握其核心要义?

从历史逻辑看,进入新发展阶段意味着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阶段。我们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中国现代化事业进行了艰辛探索。从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到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从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明确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到进入新世纪后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再到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两个阶段战略安排,不论发展战略如何调整,发展目标如何表述,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一以贯之的发展主题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我们站在了更高的发展起点。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旨在强调我国的战略聚焦、目标任务已经从“全面小康”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未来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是当代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从现实逻辑看,进入新发展阶段意味着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发展主题迈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发展模式的根本依据和先决条件。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面对供不应求、物资短缺局面,经济工作必然要追求“速度”“体量”和“总量”。在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新局面,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必然要从“总量”和“增速”转换到“质量”和“效益”,从解决“有没有”“有多少”转向“好不好”“优不优”问题。因此,进入新发展阶段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摒弃“唯GDP”“粗放式”等传统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从理论逻辑看,进入新发展阶段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过长期发展量的积累后迈入向质的跃进和提升的一个新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经过长期不懈奋斗,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基本国情内涵不断发生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识告诉我们,进入新发展阶段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过长期发展量的积累后迈入向质的方面跃进和提升的一个新阶段,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内涵及其演进规律的高度洞察和精准把握。

进入新发展阶段,还意味着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日趋复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因此,深入把握新发展阶段,认清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发展观,立足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历史主动。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始终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要回答好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引导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讲话中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首要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讲话中主要从三个方面作了阐述。

一是要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共享理念实质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就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性举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在关于2035年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第一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并提出逐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发展理念诠释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

二是要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短板。归结起来,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现象,制约了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刚刚起步,发展任务仍然艰巨。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针对性,努力在促进人民共同富裕方面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是要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随着我国持续快速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不断推进,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几年来,美国等个别西方国家在各方面不遗余力、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对我国进行围堵、打压和遏制,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大流行,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设置专章对“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作出部署。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贯彻新发展理念,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政治安全、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有机统一,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也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一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我们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

首先,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新要求、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以国内循环为主,进出口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这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有的国家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呈下降趋势。从需求看,我国有14亿人口,其中4亿多已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从生产供给看,我国具有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因此,立足国内、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我们完全有条件构建新发展格局、重塑竞争新优势,这是党中央把握我国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其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更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以宏大顺畅的国内大循环经济体系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我国开放的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指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的国内大循环,绝不是各领域各区域都搞独立的封闭的自我小循环。全面深化改革,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内循环”名义搞地区封锁。因此,构建新发展格局,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党中央提出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衔接起来,积极探索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其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又要重点突破、牢牢把握工作着力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同时,也要聚焦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矛盾予以重点突破。比如,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和形成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第一条重大举措就是科技创新,第二条是突破产业瓶颈。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另外,还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打通实现城乡经济循环的关节点,等等。归根结底,要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深悟透讲话精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卓越理论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1月11日开班式讲话,堪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代表性论著,全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光芒,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济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中心工作,党中央必须对经济工作负总责,实施全面领导。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在重大历史关头,重大考验面前,党中央的判断力、决策力、行动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越是国内外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从政治高度引领、谋划、指导经济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特政治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坚持人民至上,着眼人民需求和期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鲜明人民性的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不论是阐述新发展阶段开启的现代化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强调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还是把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秉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赤诚厚重的人民情怀和坚定鲜明的人民立场,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

坚持问题导向,着眼回答现实课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鲜明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理论品格。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这一系列重大论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改革开放前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和认识,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研机析理,把脉问诊,创造性回答了当代中国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干,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时代课题,不仅有力指导了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也成为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鲜明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理论品格。

坚持全球视野,深入研判国内外形势,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普遍联系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入阐述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构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始终秉持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国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科学分析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和战略机遇期内涵的变化以及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站在国际视角分析和审视中国问题,把中国发展同世界大势联系起来,深刻阐述“三新”理论提出的国内外时代背景,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重大创新理论的源流和本质,也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善于谋全局看大势,坚持普遍联系、辩证统一观察和分析问题的世界观方法论。

坚持锐意进取,着眼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理论自觉和历史主动。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三新”理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是党中央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生动诠释,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在回答时代课题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以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思想理论发展的开拓创新精神,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锐意进取、革故鼎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理论自觉和历史主动。

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对我们党始终是重大考验。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的政治担当和理论勇气提出并深入阐述“三新”理论,创造性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卓越成果和经典文献。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认识经济发展形势,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必须深入学习领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交上一份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