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李氏宗祠播种新希望

作者:叶方舟 来源:《新湘评论》2021年第10期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18日 04时22分17秒 编辑:陈家琦


寻访湖南红色旧址

下载.jpg


“革命爱情比金坚,播撒希望比蜜甜。毛泽东和杨开慧在韶山李氏宗祠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农民运动,虽然只有半年左右时间,但他们唤醒了人们的革命思想,点燃了人们对新生活的希望……”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李氏宗祠成为周边党员干部接受红色教育的又一处打卡地。

李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后被思想开明先进的族人李漱清改为学堂,开办李氏族校。1907年至1908年间,毛泽东曾拜李漱清为师,接受了最早的维新救国和民主思想的启蒙教育。如今,李氏宗祠虽然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傲然挺立,诉说着那一段峥嵘岁月。

1925年2月,毛泽东与妻子杨开慧回到韶山组建农民夜校、农民协会、农村党支部、雪耻会等,开展农民运动。他们利用韶山的部分祠堂开办农民夜校,第一堂课在毛氏宗祠开讲。不久,参加夜校的人越来越多,杨开慧、庞叔侃、李耿侯、毛新梅、毛泽民等又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加紧在各处做工作,在短短的时间内,各地的农民夜校越来越壮大,李氏宗祠成为农民夜校之一。“韶山五杰”之一的李耿侯就是李氏宗祠内农民夜校的主要组织者和教学者,杨开慧曾在李氏宗祠授课。

“金花籽那个开红花,一开花香飘万家,谁为人民谋幸福,人民记得他……”当时风华正茂的杨开慧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用优美的歌声吸引了农民,一下子拉近了与农民的距离,乡亲们开始认同这个来自省城的“堂客”。杨开慧用通俗的语言、亲切的语气,对农民说:“我们这个学校,不要大家念《三字经》《千字文》,而是要学点用得着的东西,学点写字、算数的本领,学点文化,还要讲讲我们农民为什么受苦受穷的道理,让大家知道如今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还要学点政治、历史、地理知识。”她深入浅出地讲办夜校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学习内容和方法。这样的学习方法,与旧学完全不同,新鲜有趣,又实用,十分受农民学员的欢迎。

杨开慧从讲解简易汉字入手,引导农民们认识到当局者的昏庸腐败,唤醒他们的革命意识。她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手”字,说道:“世界上人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哪一样不是靠人的双手做出来的?可是偏偏劳动的人吃不饱,穿不暖,而不劳动的人却吃喝不愁……你们说,这样的事情公平合理吗?”杨开慧说出了穷苦人的心里话,并向大家讲述穷人受苦是因为存在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原因,她说:“这种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必须彻底加以改变。”

1925年的春天,韶山的映山红漫山遍野地怒放着,格外艳丽。毛泽东和杨开慧在李氏宗祠出入教室的台阶两旁,栽下了两棵桂花树,见证他们革命的初心,记录他们永恒的爱情。毛泽东还跑到山间,亲手采摘了一束映山红送给杨开慧。韶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龙亚力说:“映山红代表着热情、奔放,更代表着牺牲和奉献。毛泽东送给杨开慧映山红,杨开慧用革命的一生忠实地践行了这种精神。”

这一年的夏天的一个夜晚,毛泽东在上屋场自家的阁楼上主持了毛新梅、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4人的入党仪式。毛泽东宣布,中共韶山支部成立。中共韶山支部是毛泽东亲手创建的我党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从此,韶山农民有了主心骨,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不久,毛泽东和杨开慧因革命工作需要离开韶山。他们的革命情谊和忠贞爱情浸染在如火如荼的革命事业中,熠熠生辉,历久弥新。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1921年春夏,为创建湖南早期党组织,毛泽东多次与新婚妻子杨开慧短暂别离,到岳阳、华容、南县、常德、湘阴等地考察,途中夜间无法入睡,为远方的爱人写下了《虞美人·枕上》。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填写婉约派爱情诗词,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爱妻的无限眷恋和思念。

1923年4月间,毛泽东秘密取道上海转往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这时的长沙街头已到处张贴着赵恒惕悬赏缉拿“过激派”毛泽东的布告。杨开慧挽手相送,依依不舍,毛泽东深情地在《贺新郎·别友》一词中写道:“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之后,这对“人间知己”偶有些许短暂的团聚,他们一起调研,一起为党工作,在革命斗争中相濡以沫、生死与共,书写了伟大的爱情篇章。1930年10月24日晚,杨开慧和8岁的长子毛岸英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敌人提出只要杨开慧宣布同毛泽东脱离关系,就放她自由,杨开慧却毅然回答:“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1月,李淑一把她在1933年听说柳直荀牺牲后填写的一首词《菩萨蛮·惊梦》寄给毛泽东。毛泽东读后“感慨系之”,于同年5月11日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字字句句寄托了他对杨开慧和柳直荀的深情怀念。

毛泽东和杨开慧在李氏宗祠开展革命工作,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们点亮的革命火种,却一直在熊熊燃烧。1945年春,中共湖南省工委由湘乡薛家渡移址到李氏宗祠。中共湖南省工委书记周里按照重庆南方局的指示,转移到乡下隐蔽斗争,走进了李氏宗祠。他后来回忆道:“1944年冬,我化名唐裕后,常去韶山了解情况,研究工作。1945年春节后,我和常杏云也从薛家渡转移到韶山。通过新选举出的清溪乡副乡长、地下党员庞柱中,给我找了一个教师职业为掩护。1945年春天,我就在韶山李家祠堂小学当教员,实际上由我爱人常杏云教书,我主要做地下党的工作。”从这时起,韶山党的工作直接在省委的领导之下开展。此前,韶山党组织由绰号叫“白毛老倌”的省工委委员张春林跟省委直接联系。

时光匆匆,岁月如歌。90多年过去了,李氏宗祠内两棵桂花树,已长成参天大树,它们静静伫立在李家祠堂院内,亭亭如盖,遮天蔽日,枝叶相连,像拥抱在一起的情人一样,演绎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忠贞爱情,抒发着革命年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战斗豪情,见证着新中国“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壮阔场景。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当年,李氏宗祠播种的希望,早已生根发芽,在神州大地开出一片锦绣。而今,这希望融入时代潮流,在新时代将迸发出更加绚丽光彩。


下一篇 九天揽月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