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做好水文章 打造增长极

作者:彭武学 来源:《新湘评论》2021年第22期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19日 04时30分44秒 编辑:陈家琦


近年来,泸溪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护水、治水、兴水”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保护水生态、挖掘水文化、做活水经济,打造泸溪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保护水资源,打造生态“聚宝盆”。泸溪县境内水系发达、河网密布、水域广阔,水资源十分丰富,以清流、绿林、河滩、湿地为主的水资源,造就了泸溪境内幽谷叠翠、溪流纵横、汀洲奇巧的独特风景。特别是贯穿全县的沅水更以“最早的南方水上丝绸之路”“水路茶马古道”而闻名中外。浦市镇因其水运发达、码头众多、商贸兴盛被誉为湘西“四大古镇”,历史上有“小南京”“不夜港”“五溪之巨镇,百里之边城”等美誉。对此,泸溪县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县域河流、水库、山塘、溪流等水资源收集整理,坚持“一河一策、一库一策”,做好水网规划。加强源头保护,严格落实“水十条”等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大武水国家湿地公园、沅水省级风景名胜区、天桥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全力厚植生态屏障,建设一批生态景观长廊、休闲康养长廊,打造城市绿肺、天然氧吧。推动城市建设与水利建设、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生态旅游有机融合,让水与城市相互交融、相互依托、相互支撑,打造“城在水中、城水相融”的亲水型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水美城市”,建设一批水碧于天、清波映景的“水美乡村”。

挖掘水文化,擦亮泸溪“靓名片”。沅水流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厚重,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其中以高庙文化遗址为代表的远古文明,被称为中国史前文明的大百科全书、中国上古人类的神秘家园。沅水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泸溪县深入挖掘沅水流域高庙文化、农耕文化、盘瓠文化、辛女文化、巫傩文化、屈原文化、会馆文化等文化内涵,加大沅水流域歌谣、传说、诗赋、碑文的保护和传承,让传统文化焕发光彩。以自然、生态、文化为主导,大力推进治水博物馆、水利档案馆、水文展示厅建设,打造集水利科普、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风景区。结合泸溪独特自然生态,将苗族数纱、踏虎凿花、杨柳石雕、菊花石雕等泸溪传统艺术和本土人文风情、河流历史、传统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合到水利工程、水利景观建设中,实现水利与园林、防洪与生态、亲水与安全有机结合,打造一批水文化风景区、水文化景观长廊、水文化主题公园等城市水景观群,不断彰显城市内涵特质。

做活水经济,培育发展“新引擎”。充分利用泸溪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深化水经济发展体系研究,主动谋划水经济项目,让富集的水资源成为富民强县的源头活水。坚持“沅水明珠·画里泸溪”定位,加快“水旅项目”建设,深入挖掘沅水独特的自然禀赋和大江风貌,建设一批显山、露水、见绿、亲水的水景观。以绿色沅水为轴,建成集沿线风光和江岸湿地沙滩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十里景观画廊带”;以武水沿线风光带为线,串联周边特色乡镇和村寨,打造休闲养生“百里水乡度假区”。加快湘西武溪航运港千吨级货运码头、浦市500吨级货运码头建设,做大做强沅水流域“通江达海”内河航运。深入推进融合发展,大力开展“湘见·沅江”系列活动,精心组织龙舟赛、环江马拉松赛、环江自行车赛等体育运动。大力开发温泉养生、山涧漂流、沅江泛舟等旅游产业,推进天然氧吧、康养小镇建设,促进文体产业、旅游产业、康养产业有机融合,把泸溪水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作者系中共泸溪县委书记)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