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以乡村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谈传生 来源:2022年第7期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06日 10时14分43秒 编辑:陈家琦


为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加强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以乡村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以文育人,成风化人,乡村文明建设引领乡村经济、政治、文化协同发展,为新时代乡村带来新发展、新变化、新气象。


正视当前乡村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乡村文明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着力点,在促进农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的同时,也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然而,当前我国在乡村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难点。

思想观念转变难,不良习气未消除。由于农村地区文化程度较城市普遍偏低,且老龄化、幼龄化趋势不断加强,保守思想、迷信观念、不良习气仍然存在,一些村民社会公德观念缺乏,价值观存在偏差,移风易俗难以推行,在维护公共卫生、参与集体活动、举办婚丧嫁娶等仪式时问题尤为明显。

文化设施不完善,传统文化传承少。一方面,多数农村地区经济收入来源单一,难以支持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乡村文体活动匮乏,拥有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设施的一些地区缺乏良好运营,导致已有文化设施并未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不足,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以及传承的人才,导致民间技艺、优良道德有所流失,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党员干部引领弱,文明建设人才缺。少数乡镇干部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模糊、作风不硬朗、惰性思维及懒政现象严重,一些农村地区党员干部责任意识不强,并未充分起到带头引领作用,不利于乡村文明建设的推进。另外,由于乡村的基础设施陈旧、人才待遇福利低、新乡贤文化传播不足,农村年轻群体回乡村就业、支持乡村建设的高等教育人才较少,导致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缺乏专业人才。

文化活动模式旧,主体意识较薄弱。在传统文化活动模式下,由于基层干部缺乏对村民实际需要的了解,对活动形式、治理方式的创新不足,致使在爱国主义教育、新思想传播、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中,不能有效激发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与主体意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不少困难,未能形成良好的乡村文明建设氛围。

乡村文明建设不仅要直面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还要贴近农民的现实文化需求,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解决乡村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的进程。


强化乡村文明建设的政治引领

乡村文明建设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幸福,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政治引领,必须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予以统筹。

固根守魂,明确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导向。党中央颁布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为目标,推进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带领乡民学习科学理论、宣传理解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党中央的要求,不但明确了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也为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方向指引及内容指导,为我们明确了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导向。

强基赋能,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的制度完善。为推动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中央及地方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对一系列制度如人才引进制度、晋升激励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进行修改与完善。同时通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据可依,规范村民行为、引导乡村风气。随着乡村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乡村制度将不断完善,为乡村文明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守正创新,引领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通过党中央的政治引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经济基础。突出文化优势,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如组织红色文艺演出、讲红色故事、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通过中央及地方进行精神文明系列评选活动,如“道德模范”“文明家庭”“中国好人”等评选表彰,引领村民文明道德素质提升,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从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出发,坚持以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好风尚,打造干事创业的好风气,建立优秀道德记忆活化和现代转型的好风习,塑造爱家乡、建家乡、赞家乡的好风俗为目标,发挥好党的政治引领作用,才能不断推进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


探索乡村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乡村文明建设是百年大计、千年大业,既要在政治引领上下功夫,更要在实践方式和实践路径上下功夫,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落细,更好顺应农民群众新期待。

以鼓励青年回乡创业助力乡村物质文明建设。“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功以才成,业以才广。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首先应当重视乡土人才的作用,通过政策引导新乡贤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予返乡青年良好的创业、就业条件,鼓励有志青年返乡创业。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道德文明建设。从制度规范、行为引导与文化渗入着手,坚持法治与德治并行、引导和约束结合,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践行,促进村民的文明素养明显提高,使孝亲爱老、邻里互助、爱护环境、重视教育、诚信待人、传承文明等得到普遍弘扬,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及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效果。

以“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促进乡村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蕴含优秀民风民俗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乡村文化可以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以及道德滋养。要围绕“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这个情感纽带,通过鼓励新乡贤文化,推动更多村落建筑和乡愁记忆活化。

以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加强乡村社会文明建设。“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新时代乡村是一个或多个社区的联合体,乡村社会文明建设需要培育和建立社区共同体意识。要通过完善社区有效沟通和协同协调机制以及社区公约形式,将村民人情开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共同营造节俭、健康的社会文明,进一步使酒席“瘦身”、人情“减负”。

以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因此,在乡村要发展绿色产业,优化村镇布局,改善安居条件,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

以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推动乡村数字文明建设。2021年9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提出建设数字文明概念,并强调以加快数字文明建设造福人类。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各地要通过提升农村公路管理数字化、农村电网数字化、物流管理数字化、农村水利工程智慧化、水网智能化等信息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切实推动乡村数字文明建设。

建设乡村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不断加强政治引领,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制度支持与实践创新的作用。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紧扣农民群众需求,大力发展特色乡村经济、完善公共文化建设、鼓励引导新乡贤文化、挖掘并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构建同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生活理念。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