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作者:卢先明 来源:2022年第9期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29日 10时46分40秒 编辑:陈家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为新时代高校如何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创新理论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百年实践中得来的,是照耀新时代的思想灯塔。高校要讲好“大思政课”,用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凝心聚魂、成风化人,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多重目标引领,扩展融入深度

以“政治目标”为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政治自觉,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政治的重要论述,使之做到学深悟透、学思践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由于政治必须是通过学理来展现的政治,学理必须是表达政治的学理,因而思政课教师要致力于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学理性的探索,从学理的角度阐释政治,学会“用学术讲政治”,构建引发学生共鸣的理论磁场,用理论支撑、解析政治,用理论为初心溯源、为思想筑基,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努力提升政治定力。

以“知识目标”为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只有让丰厚的知识滋养大学生的价值观,才能使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找准“穴位”、把准“脉搏”。因而思政课教师应以“内容为王”,讲清党的创新理论的知识系统性、学理性和逻辑性,讲清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情理和事理,引领大学生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和时代方位,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助力大学生在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同时温润心灵、塑造灵魂、笃定信仰,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能力目标”为引领。党的创新理论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知识背景、动力支持、方向指导、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因而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要进行知识传承,更要注重以其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助推大学生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紧密联系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思想武器,引领大学生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与批判性思维意识,增强价值判断力和分析思辨力,提高能力水平,练就担当作为的硬本领和真功夫,做知行合一的实干者,做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做德才兼备的奉献者。


多元载体浸润,拓宽融入广度

在校园文化中浸润。高校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着力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升旗仪式、合唱节、党史知识竞赛、英模报告会、经典诵读、专题讲座、大学生论坛等系列文化活动中的融入浸润,以及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重大节点中的融入浸润,并做到常态化、制度化、创新化,从而使党的创新理论全方位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党的创新理论日日见、日日新、日日深,让校园文化成为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主流价值、传承中华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沃土,成为思政课的“活教材”,使大学生能处处沐浴党的创新理论之光,感受党的创新理论之美,从而立志于青春无悔、人生闪亮,唱响新时代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青春之歌。

在网络文化中浸润。高校应花气力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新模式,创建网络化、集群化的网络媒体工作格局,为思政课赋能。要优化党的创新理论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融入途径,充分依托学校“两微一端”、校园广播电视、自媒体等平台,积极运用AR、VR和MR技术,实现党的创新理论教育的信息化。要以云传播、云端共享等形式促进思政课数字资源的校际联动、协同互补,为“融入”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供给。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搭建虚拟教学场景,为大学生提供体验和互动完美结合的虚拟现实学习环境,构建全域师生学习共同体,从而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网络空间、占领网络阵地,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底色和鲜明标志。

在实践文化中浸润。党的创新理论不仅要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固化于志。高校应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理论的“学思”与实践的“行悟”结合起来。一方面,应在课堂上开展主题演讲、时事播报、案例分析、风采展示等实践活动,以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融并进,促使大学生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应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构建“行走的思政课”,建设实践文化育人共同体,形成实践文化育人新合力。如组织大学生走进革命老区、经济新区、基层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看望慰问劳动模范、战斗英雄、烈士家属等,让大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过程中,增强使命担当意识,对党的创新理论形成更为真切的理解和感悟,并切实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方机制保障,提升融入效度

完善管理机制。首先,高校应设立“党的创新理论‘三进’领导小组”,校党委要以重点院系、重点学科、重点课程“三个重点”建设为着力点,落实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领导责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上下联动、党政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融入”管理工作新局面。其次,高校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加强组织协调,加强对师资建设、教风建设、日常教学和教研教改的管理,制定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施方案,将任务分解到岗位,把责任细化到人头,做到层层有目标、级级有任务、人人有责任,推动形成咬定目标、紧扣任务,苦干实干、务求实效的良好氛围。

创新教研机制。高校要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的要求,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性研究。探索调研式教研、“菜单式”教研、诊断式教研、“沉浸式”教研、论坛式教研、协同式教研等教研机制,持续改进老办法、沿用好办法、探索新办法,创造性地运用柔性灌输、全程协同、情感濡染、紧贴地气、多元融合、知行合一、愉悦联动、情景体验等“融入”方法,积极应用学习通、雨课堂、学堂在线等辅助教学工具,促进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要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地气有温度的生活话语、时尚话语和网络话语,以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避免生硬、晦涩的理论说教,做到句句打动人心、字字触及灵魂,增强“融入”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优化评价机制。高校应精准对接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素质目标,有效发挥评价的“指挥棒”功能。应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构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导师、学生、社会“五位一体”的评价主体,形成师生自我评价、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平台智评、社会协评的立体化动态评价格局;应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有机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有机结合、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有机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从而全面客观地检验“融入”成效、诊断“融入”问题,切实有效地改进融入措施、提升融入质量,真正把思政课打造成铸魂育人的灵魂课程。

(作者系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