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六个必须坚持”的学理内涵

作者:焦佩锋 蔡明璐 来源:2023年第4期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7日 03时43分11秒 编辑:陈家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总体形态,其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为“六个必须坚持”,这既是我们从哲理高度深入把握这一科学思想的基本点,也是从实践向度创新发展这一科学思想的基本点。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彰显着一心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立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生命线,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标识性概念,它体现了我们党对唯物史观的理论自觉、对群众路线的实践坚守、对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中国共产党从来都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艰难复杂的环境中发展和壮大,就是因为始终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建党精神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谁”“依靠谁”的初心和使命;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之所以管用,就是因为它立足党的本色与宗旨,将人民视作历史的创造者、将群众视为真正的英雄。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负责、向人民交卷的团结奋斗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反复强调坚持人民至上,就是因为我们始终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根本的政治身份,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历史经验,始终遵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施政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回应人民期待、解决人民问题的过程。革命战争年代,反帝反封建为的是消除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和平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发展中国为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彰显着志向不改、道路不变的精神品格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远征。作为一个立志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发展崇高事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在面对生死考验、外部封锁以及敌人的围追堵截时止步后退,反而是在化解各种风险挑战中变得愈加自信与自立。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重要原则。在团结带领中华民族摆脱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由于最初的力量弱小和经验不足,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尽管也曾有过请外国人指导的经历,但是在根本上,我们要寻求的是一条救国安民、强国富民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变成别人的附庸,党的若干次自我纠错体现的就是这种历史的清醒。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民自己来解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使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就是因为我们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这是一种理论与现实、过去与当下、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自信自立,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拓展与深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彰显着坚持真理、发展真理的实践自觉

在实践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一条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启示我们,共产主义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历史大道,其前途无比光明;“两个决不会”则启示我们,这条道路曲折而漫长,世界各国只有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理论、实践、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创新,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立足守正的创新”是为了把握创新的针对性,保持战略定力,不犯方向性错误。中国共产党人所讲的守正,是为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为了在新时代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基于这种意义的守正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成果,因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着眼创新的守正”是为了把握创新的紧迫性,回应时代呼唤,以创新求发展。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之所以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就是因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对党进行了革命性锻造、以敢于斗争的精神攻克了许多难题难关、以深化改革的自觉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十年体现了我们在新形势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的创新探索,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得以开启的基本背景。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彰显着直面矛盾、敢于斗争的务实精神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是直面和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近代以来,“中国问题”的实质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对自身生存权、发展权、话语权的不懈追求。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之“的”,从而在准确把握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直面中国之问,“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就是回应这一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直面世界之问,我们作出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应对这一变局的战略选择;直面人民之问,我们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的战略判断,将共建共治共享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回应这一问题的明确答案;直面时代之问,我们锚定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方向,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决反对逆全球化潮流,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正能量,提供了新机遇。

全面从严治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是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和最大优势。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我们党在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政治自觉推动实现党的革命性锻造中取得的,这是我们在统筹两个大局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政治密码。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彰显着胸怀大局、统揽全局的战略眼光

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同一事物内部的各个方面之间都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把握规律、推动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体现了系统思维的整体性;强调“坚持重点突破,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了系统思维的层次性;强调“把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改革开放有机衔接起来,把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体现了系统思维的协同性;强调“要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体现了系统思维的开放性。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面向新征程,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虹吸效应更大、更持久。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彰显着海纳百川、携手共进的道义担当

人类本来就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只是因为生产和交往能力的低下,人们才闹出很多“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笑话。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特别是陆海空交通工具的发展,人类的交往范围必然扩大、交往频次必然增多、交往类型必然多样,这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必然,也是共产党人天下观的唯物史观基础。

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富的天下意识和天道观念。按照冯友兰的归纳,传统的“天”字有五种含义:一是与地相对的“物质之天”;二是人格化的皇天上帝,此乃“主宰之天”;三是具有宿命论色彩的“命运之天”;四是代表四时更替的“自然之天”;五是作为宇宙之最高原理的“义理之天”。这表明,中华文明对人与天地、自我与他者之关系的理解始终比较开阔,这也是天下为公、天人合一、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文明智慧得以薪火相传的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道路其实也是一种新天下观,它代表着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批判与超越。为此,我们既要反对自由主义思潮,也要警惕文化保守主义特别是民粹主义思潮,这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闪光点所在。这一道路所包含的天下观念既包括了中华文明“人文之天”所讲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也包括了新时代以相互尊重、彼此成就、互利共赢为原则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向世界海纳百川、面向各国携手并进的道义担当。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既从整体上反映了我们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我们以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自觉,这些思想方法不应归结于传统的教科书教条,而是要结合当今中国和时代实际进行深入把握和科学运用。

(作者分别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