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黑名单”须防权力“橡皮擦”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8日与最高人民法院、环境保护部、国家税务总局等8家机构签订信息采集合作备忘,彼此实现在信息数据方面的互联互通。这意味着“老赖”、环保“黑户”、偷税漏税企业等将进入银行“黑名单”,并难以从银行贷款融资。(12月10 日,南方日报)
毫不夸张地说,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银行“黑名单”基本上等同于“鬼门关”,一旦走进去,不死也得掉层皮。从这个角度上讲,“黑名单”制度在预防企业违法违规方面,的确具有超常的威慑力。但在给其“好评”的同时,笔者也要顺手泼泼“冷水”:银行“黑名单”必须严防权力“橡皮擦”。
有道是:“三分制度,七分执行。”在具体操作中,“歪嘴和尚念歪了好经”的问题早已数见不鲜;权力“踩过界”的现象更是时有发生。至于银行“黑名单”上的“敏感字眼”会不会被权力的“橡皮擦”偷偷抹干擦净, 笔者还真为银行系统捏了一把汗。
退一步讲,就算“化身”能看不能改的“只读文件”,权力无法染指其中,“黑名单”也绝非“铁板一块”。别忘了,银行征信系统获得的只是“二手”信息,依旧存在“跑冒滴漏”的风险。就拿环保“黑户”这个上榜理由来说,直接负责给企业“扣帽子”的显然是环保部门,而非银行系统。这也就是说,唇亡齿寒的道理,同样适用于“黑名单”制度。倘若司法、环保、财税等阵地失守,“黑名单”威力再大,也只会陷入“无的放矢”的尴尬境地。
言及于此,笔者认为,银行“黑名单”制度无疑是一棵促企业诚信、倡合法经营的“好苗子”,但若想让其顺利成长为参天大树,就必须由相关部门孜孜不倦地为其锄“杂草”、灭“害虫”。一方面,要“好马配好鞍”,根据银行“黑名单”制度特点配套制定专项防腐机制和应急处置方案,最大程度上为其“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要“净化源头水”,通过收限权、控权、监权等方式,筑牢前沿阵地,确保“黑名单”的真实性、全面性、可靠性,确保不放过任何一个“黑户”。
总而言之,只有让银行“黑名单”和纪委“黑脸”联袂出场、紧密配合,有效避免权力“橡皮擦”的干预,才能实现“精准打击”和“火力覆盖”,最终将老赖、环保“黑户”、偷税漏税企业等各种“污泥浊水”涤荡得一干二净。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