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一个互利共赢的中欧关系
当地时间6月28日下午,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乘坐的专机抵达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欧洲是李克强总理留下足迹最多的域外之地,这是他在自己总理任期内的第七次访欧之行。2014年十月份的“秋实之旅”中,从柏林、汉堡,再到莫斯科、罗马、米兰,总理所到之处掀起了一阵阵“克强旋风”。当年底的中东欧之旅,李克强总理对哈萨克斯坦和塞尔维亚的“魅力外交”, 以十七孔桥妙喻与中东欧 1+16 合作模式。而此次李克强总理抵达布鲁塞尔出席第十七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更是给全世界高度关注中欧关系的人以无限的期待。
李克强总理此次将在布鲁塞尔出席第十七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这是欧盟新一届领导人上台之后的双方首次接触。而今年又恰逢中欧建交四十周年。延续沉厚的友谊,结交全新的朋友,当多重因素融合在一起,更显得总理此次欧洲之行的不同寻常。
李克强总理说过:“中欧关系历经四十载发展,战略性和互利性日益突出。”一组最新的数据就足以说明:中国已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则连续11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方在2014年度贸易额突破6100亿美元,对外投资也增长迅猛,仅2015年1-2月,中国内地对欧盟投资33.6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10.5倍。
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融合和发展交流,是友谊进行递增的高级模式。此时的欧洲则更需要“千里送鹅毛”:经济乍暖还寒,希腊导致的债务危机渐成尾大不掉,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又成了达摩克利斯之剑。欧洲若想扭转颓势,借助外部的帮助是必不可少,而中国因素则是不可或缺。
欧洲一体化建设和经济复兴,一直是中国始终坚定支持的方向。四十年一路走来,中欧都在努力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此刻,欧盟正在推行总额3150亿欧元的“容克投资计划”, 其资金将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而这,又恰好可以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国家战略的对接。中欧双方的利益都将因此而得到更大程度的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将因为产能的消化而得到补充,欧洲也将借助他人长处补齐自己短板。中欧的需求得到互补之后 ,世界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将得到区域性的支撑。而这,不仅是此次李克强总理到访欧洲的初衷,也是全世界都亟需的下一个经济拐点。
众所周知,李克强总理是国家级的“推销员”。早在出访欧洲的前几周,总理就专程考察了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他强调,核电不光要在国内发展,还要“走出去”,与欧美发达国家一同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由此可以期待,此次总理欧洲之行,将对产能正在打破瓶颈的欧洲带来一种中欧产能合作的全新模板。
当然,对于中欧两国的合作关系,还远不仅仅是经济和产能等合作。去年,总理在欧洲出访时谈到合作就说到“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是共赢关系”。从总理此次欧洲之行的行程表来看,必然会有扩大文化、青年、公共政策等领域交流的举措,这对于中欧之间的人文交流将创造更好的条件。这些,都将围绕构筑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的主线而得到有力的夯实。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