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阅读3 积极构建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魏委 来源:《新湘评论》2009年第02期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6日 11时42分44秒 编辑:redcloud

  

 

最近,我们到永州市,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永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永州市位于湖南南部,辖11个县区、188个乡镇、5184个行政村,人口580万。现有文化馆、群艺馆12个,县区图书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5个,电影院、影剧院20余家,县区专业剧团6个,乡镇文化站205个,流动舞台车6台、电影放映车2台、汽车书店4个,15人以上的业余及民办演出团体600个,电影放映队300余支,农村图书室1100多个、广播站室近1400个,村级文化广场700余个;广播覆盖率达85%、电视覆盖率达95%、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30%以上。近年来,永州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送电影送戏送书下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流动舞台车等文化重点工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永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每个乡镇设立乡镇文化站;出台了《永州市政府“文艺奖”实施办法》,财政每年拿出10万元,每两年表彰奖励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开展了“写永州、画永州、唱永州、演永州”等文艺创作活动,组织采风活动,扶持文艺创作。二是新建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近年来,永州市建设了冷水滩滨江广场、祁阳县陶铸广场、宁远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宁远县文化馆、新田县滨河广场等文化设施;市图书馆、市文化艺术中心、凤凰电影城、市文物中心库房、宁远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也在建设中。三是积极开展和扶持群众文化活动。永州市利用节假日组织举办各类主题文化活动。如“祭舜大典”、汽车越野竞技大赛、“迎奥运”、“庆国庆”系列活动;举办广场文化活动近900场,参与群众80万人次。积极支持组建各类群众文艺团体,共有群众性文艺协会、文化活动队伍4000多家(支)。宁远县已形成集镇文化中心17个、各类民办文艺团体527个、文化户1269个,民办文化从业人员5000余人。四是注重队伍建设和本土文化资源发掘。宁远县豆豆艺术培训中心、江华县艺校年培训各类文艺人才500多名。冷水镇下胡家村祁剧团老艺人胡振兴传帮带,在全村培养了20多名演唱人才。他们重视对文物、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积极发掘整理地方戏、地方曲艺、民族歌舞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困难与问题。一是政策落实难,投入严重不足。中央、省里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文件,但约束力不强,缺少土地、资金等配套措施,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困难。永州市2007、2008年列入国家“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计划的13个文化站无一动工。全市20%的乡镇没有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二是文化阵地萎缩,文化设备落后。永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前建的,不少地方近10年没有新建文化设施。东安县、蓝山县文化馆,东安县图书馆无馆舍,道县文化馆、江永县图书馆、宁远县图书馆均为危房,江华县图书馆和文化馆部分馆舍即将被拆除。6个县区专业剧团,3个团无排练练功用房及演出业务用房。县区电影公司、专业剧团生存困难,农村电影队名存实亡,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和图书室举步维艰。三是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文化发展观念较为滞后。市县在文化体制改革上开展了一些工作,但进展缓慢,对改革的理解存在偏差,解放思想的任务仍很艰巨。如宁远县电影公司的改制是将国有资产拍卖,职工全部改由财政发工资。东安县按照过去的模式,新成立了“舜皇山艺术团”,副科级事业单位,签约专职演员15人,聘任兼职演员60人,每年财政拨款30万元。队伍素质偏低,文化人才缺乏。全市三馆一站职工662人,仅有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39人。乡镇文化专干人数不少,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管文物的不懂文物,电影队的不会放电影,搞文化活动还得向外请人。

 

  对湖南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的思考

 

  永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问题在湖南来说,有一定代表性。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构建科学、高效、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基层党委、政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动力不足。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文件,公共文化服务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文化工作是个软指标,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刚性的考核措施,再加上认识上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视,投入上有困难,实际操作有难度,导致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难协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整。目前,湖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多个方面存在缺失,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不成体系,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障碍重重。如有的地方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解为设施建设,重建设,轻管理、服务,对软件建设无投入或投入很少,文化设施建成后,却无运营经费,缺服务人才。文化服务机构有心无力,活动难开展。

 

  符合湖南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式有待建立。湖南经济不发达,许多地方发展经济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一味地高标准、大而全、财政投入,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摸索符合湖南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这方面,株洲市攸县的“乡村大舞台”、怀化市溆浦县的“文化志愿者”制度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溆浦县经济不发达,他们建立文化志愿者制度,引导群众自办各类文化活动,解决了基层文化建设只有文化馆站,没有文化队伍,工作推不动、人手不够用的问题,等等。但这些经验形成时间不长,还在探索中,需要完善、提高、配套,也有待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和总结。

 

  对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作用重视发挥不够。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以行政调控为主,文化部门包打包唱,不重视、不考虑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作用,在提供文化服务中,忽视群众的需要和参与,群众被动接受,效果不理想。一些服务成本高、社会效益低;一些工程没有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钱花了,问题没解决,人浮于事,对文化的投入绝大部分变成了养人,国家投入与社会效益不成比例。如永州市文化事业投入的80%-90%用于人员工资。

 

  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与群众多样化的需求不相适应。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以图书报刊阅读、电影、戏剧、传统文艺活动为主,在内容、形式、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据江永县委宣传部调查,对“你最喜爱的文化活动”的调查问卷中,90%的农民选择“看电视”,5%选择“看电影”,选择“读书看报”的不到1%。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湖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个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湖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深化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性的认识,把文化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保证,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扎实推进。

 

  探索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市州、县区、乡镇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严格完备的政绩考评制度体系,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投入、重点项目的责任,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参照经济指标考核排名办法,加大督查考核,一级抓一级,每年对市州、县区进行考核排队并通报,形成刚性的责任制,促使各级党委、政府从单纯注重经济建设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建设转变;从只注重重大经济发展项目的投入向兼顾公共事业发展投入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转变,解决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动力不足的问题。

 

  切实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建立长效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确保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成为公共文化的投入主体。扩大覆盖范围,规范资金使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的方式,形成良性竞争、多元互补的公共文化生产供给体系。同时,拓宽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渠道,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综合运用多种投融资工具和财税优惠政策,使各类社会资本和生产要素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化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宣传文化系统各工作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资源整合。在乡镇,积极把文化站、广电服务站、农家书屋建设结合起来,提高效益,形成合力,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二是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部门、机构、项目、工程与党建、教育、体育、卫生、计生、科技、农业生产服务、群团、老年活动室等相关部门、项目的衔接,建设集文化服务、党员教育、科技推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防止重复建设、设施闲置和资源浪费,发挥综合效益。三是加强宏观调控、协调、引导,统筹规划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设施、机构、内容、队伍及设施的功能、布局等,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化运作,发挥市场作用,促进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艺术资源等各类文化资源要素的整合互补与有效利用,促进城乡、区域文化的协调发展,健全和完善各类社会文化组织和中介组织,形成党委、政府主导、多种文化主体参与、市场调节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改革。通过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改革管理方式,创新服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职能科学、分工合理、机构统一、队伍精干的文化管理和服务机构,管好用好公共文化阵地设施,扩大服务领域,增进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发展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系统、具有操作性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更准确地评价各地各部门的文化发展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状况。

 

  积极发挥民办文化的服务作用。在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群众自办文化、民营文化团体的文化服务作用,加大对群众自办文化、民营文化团体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政策、资金扶持,加强对电视、网吧、演出、歌舞、电游、棋牌、体育运动等多种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的组织、协调、引导、扶持,补充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形成多渠道服务的发展态势,满足基层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经营、项目化管理的新方式,利用政策扶持、政府采购、市场调控等手段,形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社会民办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公平竞争,营造多种文化服务主体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使人民群众在自主选择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中,真正得到实惠。

 

  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宏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严格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选拔和管理,建立资质考评制度,由文化行政部门进行统一考聘;大力发展老年人协会、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和业余演出团队等各类群众性文化社团,规范社会文化组织和业余文体团队管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培训体系。通过组织各类文艺活动,发现、培养、聚集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人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公共文化事业。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制度,促使更多的人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文化服务队伍,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文化人才的作用。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