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皮青年”究竟“脆”在哪?
杨丹,湖南共青团“80、90、00”青年讲师团讲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红色教育培训学院院长、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湖南省“红领巾巡讲团”成员。
记者问:
本期主持:陈家琦
“脆皮”一词源自游戏语言,特指游戏中防御力薄弱、生命值较低,容易被击败的角色形象。如今,这一概念被年轻群体巧妙挪用,以自嘲的方式形容自身免疫力低下、易受疾病困扰的亚健康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脆皮”现象不仅表现在生理层面的健康隐患,更延伸至心理维度,呈现出包括焦虑、抑郁等在内的多种心理问题。
您认为当下年轻人真正的“脆弱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是抗压能力不足,还是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您觉得思政教育该如何修补这些“脆弱环节”?如何引导青年正确看待和消解压力,避免过度自嘲演变为消极逃避?
主谈人:杨丹
“脆皮青年”的自嘲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人面对复杂社会环境时的集体焦虑。这一代年轻人成长于物质丰裕与精神压力并存的时代,他们既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承受着多重压力。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理解这种自嘲背后的无奈,更要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引导青年在认识自我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精神成长。
当代青年的“脆皮”特质首先体现在身体机能的退化上。高校体测数据连年走低,慢性病年轻化趋势明显,熬夜、外卖、久坐成为生活常态。这种亚健康状态是快节奏生活的副产品,而更深层次的“脆皮”则表现在心理层面,部分年轻人选择用自嘲来化解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虽然“脆皮”表现在生理与心理两个层面,但这两者是有着深层的关联的。在1917年4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青年毛泽东发表了一篇题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他针对当时“国力荼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纤细”的现象,提出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重要作用。他还形象地比喻:“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身体是装载知识的车,是涵养道德的寓所,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知识与道德将无从负载。
反观今天的“脆皮”现象,绝不只是关系到个体的身体素质,而是关乎什么人来担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来担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重任的问题。
“脆皮”现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在加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时间被高度压缩,年轻人被迫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更多人生任务。同时,数字技术的普及更是一把双刃剑,算法推荐制造的“信息茧房”不断强化即时满足的期待,而现实世界的成长往往需要长期积累。当虚拟社交取代真实互动,孤独感也随之蔓延。另一方面,一些年轻人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与远大抱负,没有树立高远的志向,没有方向,也缺乏动力。
在这样的困境下,思政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正是从问题的根源入手,为年轻人补好“精神之钙”。只有内核强硬,才能改变外在的“脆皮”。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帮助青年摆脱“脆皮”困境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高校要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企业要建立更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媒体要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但最重要的,还是年轻人自身的觉醒与行动。当青年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当下,用发展的思维看待困难,他们就能在压力中淬炼出真正的韧性。
“脆皮”不该是这代青年的标签。从“脆皮”到“硬核”的蜕变,既需要个人努力,也需要教育引导。作为思政教师,我们既要理解年轻人的困惑,也要相信他们的潜力。当青年一代学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把挑战视为机遇,他们就一定能突破“脆皮”困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绽放绚丽的光彩。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更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
与谈人:
邓丽均 湖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2024级硕士研究生
青年的“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快节奏社会下的无奈适应。信息爆炸让人难以专注,竞争压力消磨奋斗热情,线上社交替代真实互动。这种全方位的挑战,需要思政教育以真理之光指引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启示我们:真正的韧性源于将个体命运熔铸于时代洪流。唯有以“大思政”格局重构青年的精神坐标系,在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在实践淬炼中锻造筋骨,方能使自嘲化为自省,焦虑转为动能。从“脆皮”到“硬核”,是一场关乎民族未来的精神长征。当青年以历史视野审视当下,以奋斗姿态定义自我,终将淬炼为新时代的钢铁脊梁。
张兰方 湖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
青年应清醒认识到自身“脆皮”特质,认清“强筋骨”乃立身之本,更应像游戏角色了解自身属性一样,接受现实并明确目标。青年“装备”升级,需以思政“强心”培养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以体育“强身”,克服不良生活习惯;以使命“强魂”,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铸就坚韧精神内核。青年在困境中应主动求援,学会借力化解人生危机。平常应积极参与团队活动,通过团队协作,提升自身能力,同时从中汲取力量,找到自身价值。
周 幸 湖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
当代青年“脆皮”现象,本质是心理韧性与社会适应力阶段性失衡的阵痛。毛泽东的青春恰是“反脆皮”的生动注脚: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每日早起冷水浴、冬日露宿旷野锤炼体魄;在《湘江评论》被查封后转而创办文化书社、深入工人夜校,在“问题与主义”论战中与胡适等反复辩难。这些经历不是“没苦硬吃”,而是在真实挑战中锻造“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韧性。当下,一方面要坚持实践育人,让青年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挫折的建设性;另一方面是以价值引领锚定精神坐标,将个人目标融入家国叙事,让“小我”在“大我”中获得持久动力。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