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深刻领会我们党对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作者:雷东亚 董振华 来源:2025年第13期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1日 10时45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深刻领会我们党对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png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一路走来,应对诸多风险和挑战,完成了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成功的经验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重视作风建设。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到改革开放时期提出“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形成了关于作风建设的宝贵经验和规律性认识。

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加强作风建设要通过党性修养固本培元

“诚于中,形于外。”作风看似反映的是外在的形象和素质,实则体现的是内在的党性。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是党的性质在党员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党性修养问题。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党性是共同的性质、普遍的性质,全党每一个人都有的性质”“一致的行动,一致的意见,集体主义,就是党性”,强调党性是共性、是普遍性。邓小平指出:“选干部,标准有好多条,主要是两条,一条是拥护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一条是讲党性、不搞派性。”陈云强调坚强的党性是党员的首要条件,等等。这些重要论述都是党的重要精神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解决大党独有难题、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战略高度重视和把握党性问题,围绕“为什么要锤炼党性、怎样锤炼党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如何判断党性的问题上指出:“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在如何提升党性的问题上强调:“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工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高,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这些重要论述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要把政治修养摆在首位,教育党员自觉对党忠诚,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提升思想境界,补足精神之钙。同时,党性修养不能止步于知,更要付诸于行。要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在具体的工作生活实践中将党性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加强作风建设要始终坚持走好群众路线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作口头报告要求:“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新中国的建立正是党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的有力见证。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正是脱离群众。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过去大大增加。这些年,我们的发展成效很显著,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脱离群众的现象在某些地方更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其中的原因是“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了,对群众的感情变化了,作风问题突出了”。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雷厉风行抓作风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聚焦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作风问题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加强作风建设要不断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正风肃纪反腐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要使不正之风远离,就必须不断发扬自我革命精神,贯通正风肃纪反腐。中央苏区时期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央机关领导“每天节约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饭”,以及干部“自带干粮去办公”……这种上下平等、艰苦朴素、严格自我要求的作风和国民党奢侈腐败、贪污舞弊、以上欺下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使我们党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提出要用纪律来整顿党的作风,他在《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中指出:“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这两者都不可少。”在延安的窑洞里,黄炎培先生问我们党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人民监督”就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就是自我革命。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存在的一些作风问题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四风”问题和腐败问题相互交织,令老百姓深恶痛绝,极大地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破坏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

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党以刮骨疗毒的勇气展开自我革命,连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力改进作风、严明纪律、惩治腐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以自我革命精神贯通正风肃纪反腐,首先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紧迫问题、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同时要标本兼治,不仅要纠治各种问题,还要查找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理想信念、工作程序、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抵制不正之风;要用严明的纪律改进党的作风,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始终,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

作风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制度建设的根本保障,加强作风建设要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

“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便意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的第一个纲领就提出“党必须要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党员必须联系群众,完成党赋予的任务,党员的政治活动和工作必须得到党组织的领导,并注意保守党的机密”,以此来规范党员的行为。党的二大通过党的第一个党章,并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进一步明确党和群众的关系。此后,每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就会对党章作一次修订和完善。作为党的根本大法,党章是我们党的总章程,是全党最基本、最重要、最全面的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我们党还不断增加完善了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党的监督保障法规等多项党内规章制度,用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从根本上保障了党的各项建设,包括党的作风建设。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大党独有难题,党风廉政建设任务日益繁重。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政治局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各地区各部门也相应制定了改进工作作风的有关规定。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就是以八项规定开局破题,用制度建设完善推动作风建设改进。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我们党以作风建设新气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加强作风建设要动真碰硬、久久为功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解决作风问题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断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延安整风运动后,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大大提升,全党的思想达到空前的统一。周恩来指出:“党内思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解放出来,这是毛泽东同志领导整风学习的结果,是思想上很大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也一直抓作风问题,查处的党员、干部并不少,但不少作风问题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这说明作风建设不仅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他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牢记“两个务必”,并提出“进京赶考,决不当李自成”。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己不正,焉能正人。’我们要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抓起,从高级干部抓起,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抓常,就是要和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将作风状况作为分析党员干部工作成绩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将一地区一部门党群干群关系作为这一地区一部门工作情况的重要考量之一,经常分析,防微杜渐。抓细,就是要深入抓、抓具体。老百姓看作风建设,主要不是看开了多少会、讲了多少话、发了多少文件,而是看具体解决了什么问题。抓长,就是要持久抓,见长效。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抓好作风建设并非一日之功,作风问题往往抓一抓就好一些、放一放就松下来,作风问题必须抓长、长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作者分别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