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的暖色
烈日炙烤着阿克苏戈壁,热浪蒸腾。大风裹挟着细沙,掩不住这片土地上沉淀千年的文明气息,更藏不住红色精神浸润戈壁的时代印记。
我追随这红色而来,也被这片热土的绿色和古色迷住了。
走进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我仿佛看到了兵团人战天斗地的身影:新中国成立伊始,三五九旅响应号召,挥师西进,扎根边疆,用双手在亘古荒原上写就绿洲传奇。他们肩挑手扛,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挖渠引水、开荒种地,将寸草不生的戈壁滩改造成万顷良田,让亘古沉寂的荒原响起机器轰鸣与欢歌笑语。这一伟大壮举,不仅为边疆带来了粮食与生机,更彻底改善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
一路向西,道路两旁,白杨树亭亭玉立。和风拂过,绿波翻涌。不远处,一片胡杨林犹如绿色长城,阻挡着风沙侵袭。见此情景,我不禁脱口而出杨昌浚的那句名诗:“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就是被誉为世界奇迹的“锁边工程”——数十万人40余年不屈不挠与沙海搏斗,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环绕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长廊。
带着对历史的崇敬,我探访了隐匿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文化秘境——刀郎部落。仿佛一幅被岁月尘封的古卷,刀郎部落在我眼前缓缓展开。
部落宛如一颗被时光打磨的琥珀,镶嵌于茫茫戈壁。古城堡式建筑巍峨矗立,土黄色的夯土墙布满了岁月的纹路,浮雕壁画诉说着刀郎人千年迁徙的沧桑故事。壁画上,策马扬鞭的身影依稀可见,每一道笔触都凝固着这个游牧民族的热血与坚韧:骑在骆驼上的商队穿越沙海,手持弓箭的猎人埋伏在胡杨林中,头戴花帽的妇女在毡房前纺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情,在刀郎人的迁徙史中酿成了岁月的酒。
穿过城门,简直像踏入了时空隧道,浓郁的异域风情扑面而来。民俗陈列馆中,马鞍、弓箭、羊毛毡等文物,无声印证着刀郎人“上马为兵,下马为农”的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守护家园的战士,也是绿洲的耕耘者。观赏历史遗物,体验手工制作,品尝特色美食,欣赏民族歌舞,刀郎文化的魅力令人沉醉。
景区辽阔,我与几位素不相识的游客拼乘一辆马车。马车缓缓启动,车轮碾过砂砾的沙沙声,伴着马颈铜铃的叮当脆响,交织成一曲动听的戈壁牧歌。朵朵棉花含苞欲放,像蓝天下飘落的云朵,轻轻栖在枝头;又似未拆封的素笺,藏着戈壁的絮语。成片的胡杨展开着绿叶,阳光透过叶隙洒在沙地上,形成一片流动的金色光斑。
不知是谁起了头,车上的游客开始交谈起来。天南地北的方言虽听不真切,也有点难解其意,但游客的快乐溢于言表。身旁的阿姨笑着问我:“从哪儿来?”我大声地回答:“湖南!”话音刚落,马车师傅突然回过头,愣愣地望了我一眼。
不多久,到了另一个观赏点。马车停稳,师傅亮出收款二维码。我连忙拿出手机,屏幕却一片漆黑,哇!手机没电了。一摸口袋,竟没带现金。我尴尬地搓着手,不好意思地跟马车师傅说:“等会儿我充好电,再付给你好吗?”
马车师傅摆摆手,连声说着维吾尔语,但我却一句也没听懂。这时,他的目光突然落在我胸前的党员徽章上,眼睛一亮,朝我竖起了大拇指,咧嘴笑了,用生涩的汉语说:“你是党员,毛主席家乡来的!”他的汉语带着浓重的维吾尔语腔调,却字字清晰有力。
我恍然大悟,难怪我刚才向身旁游客报出“湖南”时,他回头看了我一下。
马车师傅轻轻将手放在我肩上,示意游客用他的手机帮我俩拍照。然后,师傅跳上马车,准备离开。
“可我还没付款呢!”情急之下,我突然想起背包里的小湘绣——车挂,出发前特意准备的伴手礼,缎面上毛泽东的头像栩栩如生。
“师傅,这是我们湖南的特产湘绣,上面绣的是毛主席。送给您!”我将湘绣递过去,他先是一怔,手突然颤抖起来,小心翼翼地接过湘绣,像捧着一件稀世珍宝般仔细端详。
“亚克西,我喜欢!谢谢!”只见他捧在手心,又放在胸前,如获至宝。
“欢迎你到湖南、到长沙来玩!”
“湖南对口支援吐鲁番,我就是吐鲁番人。”马车师傅抱拳致谢,若有所思地说,“毛主席让我们维吾尔族有了自己的土地,共产党让戈壁长出了棉花。毛主席的家乡,我一定会去的!”
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师傅哼唱着“东方红,太阳升……”赶着马车渐渐远去。那动人的歌声与车铃清脆的叮当声,随晚风消散在戈壁旷野里。
暮色四合,阵阵凉风吹来,暑气渐渐散去,胡杨随风摇曳,沙沙作响。我站在景区门口回望,刀郎部落的灯火已次第亮起,宛如戈壁中的一片星河。这时,一阵微微的暖意从我心底慢慢涌了上来——那是一种超越语言、跨越民族的力量,是千万个如马车师傅般的普通人,用最朴素的情感,对“共产党员”致以的最真诚礼赞。
我喜欢阿克苏的这种暖色,它让我的人生从此多了一份永恒的感动与珍惜。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