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家校社协同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作者:张碧 来源:2025年第16期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6日 09时55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家校社协同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png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构建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深度融合、协同发力的育人新模式,做好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重要路径,也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所在。

更新家庭观念,从“包办者”到“引导者”角色转变。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许多家长习惯于为子女规划“安稳”“体面”的职业路径,反而可能限制学生的潜能。推动家庭角色现代化转型,是协同育人的首要环节。学校应主动担起“桥梁”之责。比如,湖南中医药大学不仅为学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更通过“家长课堂”“家庭职业体验日”等活动推送湖南重点产业链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分析,帮助家长打破信息壁垒,理解“好工作”的多元内涵。通过有效沟通,引导家长从“决策者”转变为学生职业探索路上的“支持者、信息员和第一参谋”,与学校形成育人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赋能。

深化学校改革,从“就业指导”到“生涯领航”体系升级。学校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阵地,必须实现从“出口端”的就业指导到“全过程”的生涯领航的战略升级。一是将生涯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应打破专业教育与生涯教育之间的壁垒,将行业前沿动态、职业素养要求融入日常教学。比如,湖南中医药大学在专业课程中系统介绍医疗健康产业从临床、研发到管理、服务的全链条,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对未来职业有宏观认知。二是打造专业化的“领航员”队伍。应建立一支既懂教育规律、又懂行业发展的“双师型”生涯导师队伍,设立“企业家驻校工作室”“校友生涯导师库”,定期邀请行业专家、杰出校友分享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经验,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来自社会一线最接地气的指导。

联动社会资源,从“校园独奏”到“产教合唱”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就业,必须打通校园与社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一是推动校企合作“深度捆绑”。学校要主动对接湖南省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重点产业,与头部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合作平台。比如,湖南中医药大学牵头组织省内多所高校赴浏阳生物医药产业园开展访企拓岗、产教对接,通过“订单式”培养、项目制学习,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锤炼技能,更好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无缝衔接。二是搭建精准高效的供需对接平台。学校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智慧就业服务平台,精准画像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实现人岗匹配智能化推荐。积极组织学生走进园区、走进企业,开展“行走的招聘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产业脉搏,做出更理性的职业选择。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