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绘丹青 挺起民族抗争的脊梁
连线专家:李忠杰
回望历史的长河,在长达14年的烽火岁月里,无数画家、刻工用刀笔构筑起精神防线,让艺术成为不同于枪炮、却堪比枪炮的武器。如今,他们很多人虽已远去,但作品依然活着,精神更当永存。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连线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共同回忆那些留在历史深处永不褪色的血色丹青。
烽火绘丹青 挺起民族抗争的脊梁
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具有扭转乾坤的重大意义,它不仅避免了亿万同胞被奴役的命运,而且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伟大贡献。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美术工作者们以画笔、刻刀为武器,绘制了一幅幅雄浑壮丽的史诗画卷,同样实现了在民族的整体受难与个人逆境中的凤凰涅槃。
20世纪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抗战是重要的主题和内容。在烽烟不断的战争年代,美术工作者以抗日救国为己任,用手中的画笔和刻刀唤醒民众斗志,引导人民投身反抗外敌侵略的激烈战争中,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精神文化层面开展救亡图存的强烈诉求。
同时,战争也激发了这些美术工作者的民族责任感和创作激情。在抗战初期,他们就树立了为抗战而艺术、为民族而艺术的信念,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美术不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自我欣赏,而成为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和个人前途命运而抗争的有力武器。
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正式成立,毛泽东同志在为鲁艺师生作报告时指出,“走马看花”不如“下马看花”,勉励鲁艺青年到群众中“下马看花”。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提出文艺要为大众服务。于是,美术工作者走出画室,走向前线、走向边区、走向后方,创作出壁画、漫画、木刻等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记录了全民抗战的生动景象。吴作人的《重庆大轰炸》《空袭下的母亲》《不可毁灭的生命》,张善子的《怒吼吧,中国》《飞虎图》,唐一禾的《穷人》《女游击队员》《七七的号角》,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力群的黑白木刻连环画《刘保堂》等作品在这一时期相继呈现。
抗战美术作品呈现出来的强大视觉力量,更易于激起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因而成为号召全民抗战的政治利器。烽火中的美术创作,不仅展现了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抵抗侵略者的顽强信念和必胜决心,也使得中国近现代美术创作进一步朝着民族化大众化的方向不断迈进。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