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共同体意识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要求必须把共同体意识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各方面,为乡村塑强发展之“形”、铸就精神之“魂”,绘就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
“形魂”并重,同频共振,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既要解决好物质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既要有外在的“形”,即乡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物质层面的改善;也要有内在的“魂”,即乡村的文化传承、精神风貌、民族团结等精神层面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乡村振兴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富口袋”与“富脑袋”紧密结合,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同频共振,真正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塑形”之力,凝聚人心,夯实发展根基。“塑形”的本质,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与社会凝聚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发展“塑形”,要凝聚发展合力,不同民族的村民发挥各自专长,共同发展产业、精心打造品牌,将分散的力量汇聚成推动产业发展的磅礴之力;要增强内生动力,超越地域民族差异,激发村民“共建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和奋斗精神,确保乡村发展符合国家整体利益和民族共同意志;要优化治理生态,共同体意识倡导相互尊重、包容与协作,村民积极参与乡村事务管理,共同制定村规民约,化解潜在矛盾和纠纷,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铸魂”之道,滋养乡风,共建精神家园。“铸魂”的本质,是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乡村文明建设的价值认同与文化精神基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铸魂”,要滋养文明乡风,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等共同体价值融入村规民约、家风家教,提升乡村文明程度;要增进文化认同,在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强化对中华文化的共性认同,为乡村文化注入灵魂和自信;要构建情感纽带,让乡村成为各民族成员情感相依、守望相助的共同精神家园。
实践之钥,深度融合,建设和美乡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是建设和美乡村的实践之钥。以经济共富夯实物质基础。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开发具有当地乡村特色、民族特色的产业链,在产品中嵌入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符号,在产业融合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主体培育强化思想认同。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本土人才培养,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设立“民族乡村振兴工作站”,吸引优秀人才返乡带动价值认同,发挥各界精英在乡村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文化赋能建设人文乡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把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打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以治理创新增强政治保障。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培养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带头人,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指标纳入村规民约,将共同体意识践行纳入考核,提升治理效能,彰显公平正义。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