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努力绘就“两山”理念湖湘新画卷

作者:辛湘言 来源:2025年第15期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1日 10时55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努力绘就“两山”理念湖湘新画卷.png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闪耀着真理光芒的时代哲思,于2005年8月在浙江安吉余村的竹海清风中首次提出,宛若一道闪电,劈开了传统发展的沉沉雾霭。

短短10字箴言,凝练着深邃的历史观、科学的自然观,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和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所在,更是引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旗帜。“两山”理念如同启明之炬,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性: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宝贵财富和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20年弹指一挥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思想的光芒化作大江南北的郁郁葱葱,神州大地的生动实践印证了真理的伟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眸与远眺,我们更须持之以恒深学笃行“两山”理念,将其融入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的壮阔征程,将湖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奋力绘就生态与经济协同共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南新画卷。

(一)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史。回望浩渺的历史长河,文明的兴衰常与生态的枯荣同频共振。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湮灭于漫漫黄沙;楼兰古国的悠悠驼铃,消逝在干旱和沙尘暴;玛雅文明的恢弘城邦,毁之于大量森林砍伐焚毁——这些失落的文明,无不以其悲壮的生态覆辙,为后世敲响沉重的警世洪钟。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巨轮轰鸣向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神话,却也在地球上烙下了难以磨灭、触目惊心的生态疮疤。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亡;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仅两个月内就有8000多人死去;1956年因排放汞污水引起的日本水俣病事件,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1978年卡迪兹号油轮泄漏,污染了超过350公里的海岸线,造成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昔日的教训犹在耳畔,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仍是文明存续必须解答的永恒命题。

保护生态,从来不是“远在天边”的宏大叙事,而是“近在眼前”的民生工程。时至今日,人民群众已从“盼温饱”转为“盼环保”、从“求生存”转为“求生态”,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它关乎晨练时的呼吸是否顺畅,关乎孩子捧起的溪水是否清澈,关乎每天吃下的食物是否安全。如果雾霾锁城让老人孩子不敢开窗,老百姓望着滔滔江河却喝不到放心水,土壤污染让地里长不出放心粮……那么生态底线的失守,意味着民生根基的动摇。守护生态,就是守护老百姓“柴米油盐”的安全感、“春夏秋冬”的幸福感。

绿色,是湖南最厚重的底色,更是最澎湃的动能。湖南作为长江中游省份,全省96%以上面积都属于长江流域,坐拥“长江之肾”洞庭湖,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全国重要生态屏障。守护好“一江一湖四水”安澜清晏,维系生物多样性宝库,既关乎三湘人民福祉,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大局的“国之大者”。同时,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倒逼我们必须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粗放发展”等陈旧思维。对湖南而言,生态环境既关乎“脸面”、更关乎“饭碗”,保护生态环境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发展的“必答题”。

(二)

情深似海,厚爱如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念兹在兹,历次考察湖南时都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湖南“把生态系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护好”“守护好一江碧水”“守护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把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转化为旅游业的持久魅力”。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湖南坚决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优先刻入发展的血脉,推进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态博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三湘四水间回响起生态治理的铿锵足音:洞庭之滨拆除矮围、退养还湿,重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壮美,“江豚微笑、候鸟翔集”渐成常态;湘江之畔,壮士断腕关停千家涉重企业,“漫江碧透”“鱼翔浅底”成为日常实景;郴州三十六湾,由“金银窝”蜕变为“生态谷”,生动诠释了“化石成绿”的人间壮举;常德穿紫河生态逆袭,用绿色技术唤醒城市水脉,让黑臭河道变身碧波荡漾的城市客厅。2024年,湖南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8.6%,位于全国前列,居中部第一;湘资沅澧四水干流监测断面连续五年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全省优良天数比例为8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3%,优于全国平均值0.6个百分点……一组组饱含力量的数据激荡人心,也成为“两山”理念蓬勃生命力的生动注脚。

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也不容忽视,前行路上还有不少“生态暗礁”:全省生态环保领域历史欠账较多,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全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以公路为主,结构转型任重道远;PM2.5平均浓度下降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江流域、湘江流域等流域性环境风险仍然存在;矿区、冶炼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废渣治理难度大,矿山矿涌水、尾矿库等风险隐患还没有根除;农业面源污染、城乡污水垃圾治理、小流域整治、新污染物管控等新老难题交织,等等。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唯有保持战略定力、强化问题导向,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攻坚克难,方能持续巩固向好态势、有效化解风险挑战,真正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三)

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首要的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毒”,以科学的治污理念方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时代大考中交出优异民生答卷。

——坚持因地制宜。污染治理绝非一城一地之事,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受地形地貌和气候影响,湖南具有“水往北流、风往南吹”的特征,如果南部地区的水源、北部地区的空气受到了污染,就容易影响到其他地方。因此,对永州、邵阳、怀化、张家界等湘资沅澧“四水之源”,必须实施更严格的水环境保护标准;对常德、岳阳、益阳等全省“上风咽喉”区域,空气质量管控必须置于压倒性位置,努力让北来的每一缕空气都清新纯净。

——坚持重点突破。污染防治攻坚战,贵在精准发力、靶向治疗。水、空气、土壤历来是湖南生态环保的重中之重,关乎环境质量。气是生存之本,必须严控移动源污染排放,加快工业污染深度治理,按照“疏堵结合”思路,实施秸秆禁烧区与限烧区分类管控,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水是命脉所系,必须加快解决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洞庭湖总磷污染等问题,统筹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船舶交通等污染治理工程,全面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土是文明之基,必须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强化“锰三角”综合治理,加强受污染耕地、重点建设用地的风险管控和安全利用。

——坚持预防为主。沉痛的历史教训警示我们:污染治理成本高昂且生态修复艰难,唯有坚持预防在先、源头管控方能事半功倍。生态环境保护是一本跨越时空的战略大账,必须算清楚、算明白。如果只算短期账、不算长期账,贪图矿产资源粗放开发带来的一时收益,就会留下深不见底、遗患无穷的污染“黑洞”,后期污染治理成本将远超收入。只有筑牢生态保护的“堤坝”,方是守护绿水青山、泽被子孙的根本之道。

——坚持科技赋能。科技创新是一柄“斩污利剑”,有助于精准溯源、精准防控、精准治理,在发展与环保的天平上找到黄金支点。比如,湖南有近5万家企业和百万劳动者从事烟花爆竹行业,当璀璨的焰火面临环保拷问,百万生计与蓝天白云陷入两难,唯有科技革新才能在解决这道难题中找到双赢答案,在降低污染排放的同时提升烟花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

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绝非简单的“靠山吃山”,更非杀鸡取卵式的低水平资源变现,其本质是一场发展理念、方式、动能的深刻革命,必须精准找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跃升的科学路径。

——点“绿”成“金”。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经济价值一旦被激活,那种“守着金山银山过苦日子”的传统模式将成为历史。新征程上,绿色转型的路径愈发明晰:做优生态农业,发展“一县一特”“一村一品”,推动油茶、茶叶、柑橘等提质升级,擦亮“湘”字号绿色有机品牌,让沃土产出“金果”;做活生态旅游,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将山水、历史、红色文化深度融合起来,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实现“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的精彩蝶变。

——化“黑”为“绿”。践行“两山”理念,并非摒弃传统工业,而是要推动工业形态向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绿色工业跃升。推动传统产业“焕新颜”,运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对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钢铁有色等优势产业进行全流程绿色化改造,促使“伤筋动骨”走向“脱胎换骨”的涅槃;壮大新兴产业“风正劲”,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北斗应用,着力打造集群优势,点燃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改“隐”为“显”。良好生态环境蕴含了多元价值,需要依靠健全的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来激活其生态价值。只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建立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深化探索基于绿色发展目标的奖惩机制,才能确保守护绿水青山的付出获得应有回报。探索发展碳汇经济,积极融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应用,将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打通“两山”转化的桥梁,让生态守护者得其利、让优质生态惠及全民。

——以“制”促“治”。制度的刚性保障是“两山”转化的坚实底盘。要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坚持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只有健全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显著提升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考核权重,才能有效发挥考核“指挥棒”与“风向标”作用,推动各级各部门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落到实处。

——积“微”成“著”。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须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引导群众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人都是生态环境守护者,个个皆为绿色发展贡献者”的生动局面。

(五)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晨曦掠过南岳祝融峰的苍翠,当斑斓晚霞映红八百里洞庭的浩渺烟波,当游人的笑语回荡在武陵源幽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强音,在湖南大地上持续回荡、响彻云霄。

展望新征程,“两山”理念如北辰引航。湖南,必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奋楫争先、实干笃行,为美丽中国画卷献上璀璨夺目的潇湘华章!一幅新时代的“潇湘八景”——凝结着奋斗汗水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壮美图景,正徐徐铺展于三湘四水之间!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