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湘超”背后的人文经济学
当长沙贺龙体育中心的看台上坐满期待的观众,郴州、邵阳等地的球场边围满呐喊助威的球迷,“湘超”联赛正逐步走进湖南人的生活。这场省级顶级足球赛事,不仅带来了激烈的竞技比拼,更成为湖南以体育赋能区域发展的生动实践,其背后所蕴含的“以文促产、以产兴文”的人文经济学逻辑,正随着赛事的推进逐渐清晰。
近年来,湖南积极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力推动体育强省与健康湖南建设,社会各界参与体育运动的活力持续迸发: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成功举办,“村BA”点燃乡村赛场,“厂BA”唤醒城市记忆……在这样的浓厚氛围中,“湘超”应运而生。它精准填补了业余足球与职业足球间的空白,让球迷们能在家门口感受到足球赛事的魅力。
体育赛事的价值往往在普及中释放,“湘超”联赛的推进,正是人文经济学理念的鲜活体现。随着联赛开展,省内各地企业从初期关注转为主动参与赞助,专业赛事运营团队日渐成长,体育装备制造、餐饮住宿等关联产业也随之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湘超”赛场成为湖南足球运动员的成长摇篮,不少年轻球员在此积累实战经验、崭露头角,形成“赛事普及—产业发展—竞技提升”的良性循环,让足球运动的价值在多方共赢中不断延伸。
如今,“湘超”联赛已点燃湖南14个市州的热情。精彩赛事既彰显三湘大地的体育精神,更推动赛事与地方文化深度交融。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球迷身着民族服饰为家乡球队加油,银饰碰撞的清脆声响与呐喊声交织;在衡阳,球员身披印着“祝融圣火”“领头雁”的球衣奔跑,地域文化符号在绿茵场绽放光芒。这种接地气的文化表达,让赛事超越单纯竞技,成为展示地方特色、凝聚人心力量的重要载体。
在“湘超”融入更多人生活的过程中,体育竞技的力量正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动能。娄底队队员孙绮全场活跃,终场哨响时累得瘫倒在地,那句“我倒下,但精神不倒”传递出不认输、敢拼搏的积极态度;湘潭球迷赛后主动清理看台、带走所有垃圾,展现出良好文明素养……可以说,“湘超”以足球为媒介,将竞技精神与文明风尚有机融合,让体育文化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是“湘超”蓬勃发展的关键,其在文化场景构建与消费引领上的意义同样值得关注。从怀揣足球梦的年轻球员,到提前到场的老年球迷;从统筹协调的主办方,到主动提供支持的本地企业,不同角色共同搭建起多元包容、充满烟火气的体育文化场景。在消费层面,“湘超”有效带动文化消费升级,除赛事门票销售火热,周边衍生品开发、主题活动策划等消费场景不断丰富。这种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文化场景,不仅提升了“湘超”的品牌价值,更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新空间。
让“湘超”持续升温,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及每一位足球爱好者携手同行、久久为功。未来,当足球场的哨声在更多城市吹响,当足球文化融入更多人的日常生活,“湘超”将会成为活力湖南的又一张亮丽名片,为中国足球发展和体育强省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