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古寨的呼吸

作者:梁典逸 来源:2025年第18期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6日 08时10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古寨的呼吸.png

车轮碾过雪峰山腹地蜿蜒的山道,盛夏的绿意汹涌地拍打着车窗。蝉鸣成了唯一的背景,愈发衬出群山的幽深。

当青石板路在陡坡尽头显露真容,白椒村便如一卷被时光浸染、褪色却未失墨香的旧书,在面前徐徐铺展开来。黛瓦飞檐勾勒出天空柔和的轮廓,木质的老屋墙板苍苍,每一道风吹雨打的纹理,每一处虫蛀蚁蚀的痕迹,都沉淀着无声的岁月。

这座深藏于湖南省洞口县溪瑶族乡怀抱的白椒村古寨,与毗邻的宝瑶、大麻溪一道,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寨斑驳的肌理,在葱郁山峦的环抱下,正以一种沉静而坚韧的姿态,无声诉说着被山水滋养、又被时光雕琢的百年沧桑。

走进村落腹地,时光的气息扑面而来。村子的向导引着我们沿溪而行,一条清冽的山溪如银带,在村中划出一道流畅优雅的S形弧线。村落依山形就水势,巧妙地镶嵌在山水之间。房屋多建在向阳的山坡高地,俯瞰着地势稍平、便于耕作的层层梯田。

溪流两岸,古树参天,浓荫匝地,为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群撑起天然的华盖。青石巷道纵横交错,石阶蜿蜒,被无数的足迹与悠长的岁月打磨得光滑温润,在阳光下泛着内敛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和泥土的微腥,这是远离喧嚣尘世的、属于大山深处的纯粹气息。

村巷深处的进士府,为清嘉庆年间所建,是白椒村历史文脉的明珠。其主人杨进明于嘉庆九年高中进士,官拜吏部,府邸便是他功名荣耀的见证,更是徽派建筑与湘西南瑶族木楼技艺融合的典范。

府邸四周以桐油拌石灰砌成青砖高墙,虽历两百余年风雨,依旧坚固挺拔。墙高丈余至三丈不等,墙体上的徽派马头墙端方肃穆,墙檐飞翘的翼角却带着瑶族吊脚楼的灵秀轻盈,刚柔相济,令人叹服。

墙体上,依稀可见当年绘制的精美壁画,虽然色彩被岁月剥蚀大半,但线条的灵动奔放、构图的精巧雅致,依然能让人窥见当年的富丽堂皇。墙面砖雕亦显功力,花鸟人物、吉祥纹样,在光影的流转下,仿佛仍在无声地讲述着旧日的故事。

推开厚重的木门,步入院内。墙内并非徽派常见的四合院落,而是依循瑶族传统,巧妙地建造了住房、茶楼以及供休憩观景的吊脚楼式走廊。木质的梁柱、板壁、栏杆,虽显古旧,却透出温润的质感。阳光穿过天井,洒在斑驳的地面上,时光仿佛在此刻凝滞。院内一口黝黑敦实的大水缸,缸沿清晰铸有“道光二十四年”字样。这粗朴器物曾是守护屋宇安宁的忠实哨兵,如今静静地蹲守在那里,成为历史无声的注脚。

凝视府邸精美的木雕窗棂、考究的柱础,指尖抚过青砖墙体冰凉的肌肤,书本上抽象的“历史”二字会骤然变得鲜活——仿佛能看见身着官袍的主人于堂前踱步,听见家眷在吊脚回廊间的笑语,感受到家族与村落曾经的荣光脉动。

历史不仅凝固在宏大建筑里,更流淌在村民日常的烟火气中。一位美丽大方的瑶家女子,热情将我们迎进古朴的家。堂屋里,竹椅木桌简朴洁净。灶膛柴火噼啪作响,火光映亮她手中奇特的木制粑框。

她一边熬制深浓茶汤,一边娓娓道来:“这叫熬茶,有讲究!相传乾隆爷下江南,路过溪白椒驿站喝了这茶,感觉提神醒脑,便走进灶房去看茶是如何制成的。看后龙颜大悦,御赐‘熬茶’之名!”

茶汤熬得浓酽,倒入粗陶碗中,色泽如琥珀。初入口微带山野的清苦,旋即化开,回甘绵长,带着一种独特的草木芬芳。这滋味,仿佛将千年前湘黔古道上马帮的尘烟、挑夫的汗水、瑶家待客的淳厚热忱,都浓缩在了这一碗温热之中。2008年,“溪熬茶”被正式列入邵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滚沸升腾的香气,是穿越时空隧道、瑶寨古老而强劲的心跳。

更迷人的是节庆里的脉动。我们到来时虽非节庆,乡亲们却饶有兴致地谈起“四月八”——大麻溪、白椒一带瑶民的“呷乌饭”盛会。届时,家家户户采来乌饭树叶,捣碎滤汁浸糯米,蒸出的饭粒乌黑发亮、清香四溢。当夜幕降临,村中空地则会燃起篝火,橘红火焰映着围坐老少的笑脸,悠扬山歌便如清泉般流淌。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信手摘下路边一片青翠的木叶,置于唇间。只见他微眯双眼,气息轻吐,一串清越婉转、带着山林野趣的曲调瞬间飞出,盘旋而上,直入云霄,与松涛竹韵应和。这神奇的“吹木叶”技艺,早已不是简单的伴奏,而是瑶家人与脚下土地、与头顶星空、与祖辈灵魂对话的语言。这源自唇齿与叶片的清音,是瑶族文化在岁月长河中永不喑哑的歌唱。

然而,穿行于古寨,喜悦与赞叹之余,那岁月的刻痕与现实的困境也清晰可见。进士府精美的木雕窗棂,被经年的湿气和蚁虫悄然蛀蚀出细密的孔洞;几处老屋的夯土墙或木构架,裂开了令人忧心的缝隙,像老人脸上深刻的皱纹。木质建筑在风雨面前,终究显得脆弱。更深的忧虑是待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村里老人感慨,年轻人多外出闯荡,吹木叶、绣花衣、做熬茶等老手艺因难学又难赚钱,很少再有人愿意学。

但也用不着绝望,在我们考察时,乡长满怀希望地向我们描绘以古村为魂发展文旅的蓝图:修缮进士府,恢复部分原貌,做个小博物馆;将熬茶、吹木叶、唱山歌等非遗常态化展示,供游客体验;改造老屋做特色民宿,让客人感受瑶寨生活……他们,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普通村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这座承载着厚重记忆的古寨注入新的活力。他们渴望以这方灵秀山水为纸,以千年积淀的文化为墨,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前提下,为白椒村续写属于新时代的篇章。这守望的微光,虽不耀眼,却足以穿透岁月的阴霾。

白椒村,雪峰山深处的褶皱,藏着中华农耕文化的质地与温度。在这里,文化不是冰冷符号,它如此具体,如此鲜活。它在进士府青砖的缝隙间游走,在熬茶氤氲的香气里升腾弥漫,在木叶清越的旋律中自由飞扬,更在小孩的憧憬里、在乡长的蓝图里、在那些讲述祖辈故事老者闪亮的眼眸里熊熊燃烧。它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烟火气息里,在村民对脚下土地那份深沉而朴素的眷恋中。

而我也分明看见,行走在旧时与未来之间的古寨,因了文化的沉淀,正在畅快地呼吸着。古寨的呼吸,是山溪青石韵律、古树风语;是进士府苔痕舒展、茶雾与笑语相缠;是木叶声混着松涛、篝火与百年烛火同频。它藏在青石板、老屋轻响中,更藏在守寨人的掌心中——他们的眷恋与审慎,让古寨呼吸带着山水灵气、历史厚重与人间烟火。

离去的车盘旋下山,古寨的轮廓渐渐隐入苍茫暮色,与黛色的山峦融为一体。白椒村,这“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寨,用它斑驳的砖瓦、清越的木叶、浓酽的熬茶和守望的目光告诉我:心之所往,即是根之所在。这场古寨的邂逅,于我而言,已非简单的旅程,而是一次对文化之根、对精神原乡的深情触摸与皈依。

上一篇 湖畔访友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