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语快评 | 公务接待“清清爽爽”,干部干劲“满满当当”
一顿公务餐,看似是政务活动中的“小环节”,却连着党风政风,系着基层实效,映着群众期待。
近日,湖南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省内公务用餐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恰逢其时,为破解基层公务接待难题、规范用餐管理提供了明确指引。
一直以来,公务接待都是机关作风建设中的“敏感”领域。“接待标准能不能突破?”“没有公函能不能接待?”“同城调研要不要安排用餐?”这些问题困扰着基层单位,也让不少基层干部在执行中左右为难,既怕严格按规“得罪人”,又怕灵活变通踩“红线”。
规不落细,执则失据。模糊的申请流程、不透明的支付方式、特殊化的接待标准,不仅滋生了“舌尖上的浪费”,更让基层干部本该用在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的时间,被频繁的应酬耗散了精力、磨没了干劲。更关键的是,这种“特殊待遇”拉远了干群距离,让“为民服务”的初心,在推杯换盏中偏离方向。
湖南新规的出台,正是瞄准这些痛点“靶向治理”。
《措施》明确,省内公务用餐遵循从严从简、有利公务、务实节俭、便捷高效的原则,接待单位一般不安排工作餐,公务人员要么自行用餐,要么在接待单位机关食堂付费用餐。严禁将公务用餐转移到下属单位、企业或个人场所。
《措施》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支付方式的变化。公务人员必须通过“湘办通”平台进行网上申请审批,实行赋码管理、凭码用餐、线上支付,并且实行“同餐同价”。
核心导向很明确。
既要堵住公务接待的制度漏洞,让每一笔开支都晒在阳光下;更要为基层松绑,把干部从“接待压力”中解放出来。这不仅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深化落实,更是对“基层减负”的精准回应。
公务接待问题表面是管理问题,实质是作风问题。湖南出台公务用餐新规,恰恰是从作风问题的“小环节”破题,既让公务接待回归“清清爽爽”的本质,更给干部松绑减负,让干事创业的干劲“满满当当”。
那么,新规靠什么实现“清清爽爽”?关键在于用“数字的眼睛”盯紧流程,以“制度的尺子”划定边界。
一方面,“数字赋能”让监管“看得见、管得住”。过去靠人工查账,面对分散的接待场景力不从心;如今“湘办通”赋码管理,让每一顿公务餐都有“电子身份证”,未审批不能用餐,非食堂场所无法报销,数据留痕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另一方面,“制度约束”让标准“定得细、守得严”。“从严从简、务实节俭”的原则不是空话,“严禁转移用餐场所”的要求没有弹性,“同餐同价”更是打破“身份特权”。领导干部和普通职员吃同样的饭、付同样的钱,这种“无差别对待”,恰恰是清爽干群关系的起点。
但也要清醒看到,“清清爽爽”的目标,需要警惕“隐形变异”的挑战。会不会有人为了应付检查,虚假填报用餐信息?会不会把接待转移到“私人会所”“家庭厨房”等监管盲区?会不会出现“私人买单、公款报销”的变相违规?
这些问题都在提醒我们,新规落地不能“一劳永逸”,既要盯紧平台数据的真实性,也要延伸监管链条,对新出现的漏洞及时补位。唯有动态监督、持续完善,才能让“清爽”不打折扣,让“干劲”不被干扰。
以小见大,以清促干。让清爽之风滋养干事沃土,让满满干劲汇聚发展力量,群众感受到的,就不仅是一顿饭的变化,更是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政治生态的优化。这,正是新规最珍贵的意义。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