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人权新声 |“和而不同”理念与人类文明多样性

作者:马朝琦 来源:2025年第2期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07日 03时39分04秒 编辑:胡雅南

演示文稿1_25.jpg

当前,文明的多样性和经济的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灿烂景象交相辉映。“和而不同”理念,必将在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中焕发出璀璨的智慧之光。

“和而不同”理念的提出。“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距今2800多年前,西周时期的思想家史伯根据“金、木、水、火、土”等“五行”要素的组合、互动,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物与物的交汇,是事物发展、延续的密钥。200多年后,齐国上大夫晏婴进一步把差异化的重要性推广到国家治理层面,认为君主与大臣“和”则国兴,“同”则国衰。与晏婴几乎同时代的大思想家孔子,集上述之大成,正式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夫子认为“和”是和谐统一,“同”是同类同质,并依此将人划分为“君子”和“小人”两大对立群体,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和而不同”的赞赏和追求。此后,该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不断扎根、繁衍、发展,被广泛运用于为人处世、国家治理和对外交往等实践中。

“和而不同”的基本内涵。从国际交流角度审视,“和而不同”包括以下四方面基本内涵。一是尚和精神。这一理念体系中,“和”居于首要和关键位次,是终极目标和结果导向;“不同”是实现“和”的途径与方法。2000多年来,“和”文化始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也是中华民族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标尺。二是矛盾思维。“和而不同”理念从诞生之初,就充满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要求尊重不同事物的本质与本性,认为即使对立双方,也可以相互促进和补充,实现矛盾转化,达到平衡稳定。三是包容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中国古典名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阐释“不同”的必要性与“和”的可行性。“和而不同”理念集中彰显了中国既坚持自身特色,也积极汲取其他国家与文明的优长的品格。四是重义轻利。从提出到发展、完善,该理念有一个不断人格化、实践化的过程,背后主导是中国传统“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践行“和而不同”理念,推动文明互鉴。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群体、种族和民族共同创造的,尽管有特色上的区分,但文明形态绝无优劣之分。通过文明互鉴,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推动文明交流,必定会成为人类社会创新发展的强劲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世界各国需要在承认民主作为人类共同价值的同时,接受民主形态多样性与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对话与合作,互通有无、携手共进。通过文明互鉴,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推动文明融通,必定会在更高层次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保障不同文明都有平等的话语权、发展权,加强联系、增进共识,有效保护各民族文化个性和文化主权。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