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辩证思维指导斗争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我们党的历史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斗争史。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运用辩证思维,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敢斗”与“善斗”结合。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内忧外患中诞生且力量极其羸弱的中国共产党,面对穷凶极恶的国内外反动派,动员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相继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驱日寇、斗敌顽,争民主、求解放等重大斗争,并以顽强的斗争精神最终取得胜利。敢于斗争不是好勇斗狠、逞强好胜、盲动乱干,而是建立在对敌我情况作出科学、慎重分析的基础之上,讲究斗争策略和斗争艺术。从革命战争时期的“十六字诀”,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不要四面出击”,无不闪烁着中国共产党善于斗争的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在反分裂、阻干涉、遏暴恐、扫黑恶、惩腐败、战疫情等斗争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智斗”与“力斗”并用。用智谋争胜负,凭力气决高低,两者实现有机结合,是对敌斗争取得胜利的不二法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实行边打边谈、采取以打促谈的方针,既有军事上的实力对垒,也有外交上的智力博弈,通过双管齐下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斗争,终于迫使“联合国军”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新时代,面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台湾事务的严重挑衅,我们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展示了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台独”的坚强决心和强大能力。面对西方势力的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们坚持国家利益为重、国内政治优先,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展示不畏强权的坚定意志。
“激斗”与“稳斗”交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稳中有急、急中有稳、松紧有度的斗争节奏。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阐明持久战规律;解放战争时期,他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昭示必须乘胜追击,并明确提出:抗日战争必须打持久战,解放战争必须争取速胜、拖不得。2018年至2020年,党中央部署开展为期3年的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各级政法机关重拳出击、系统治理,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2021年以后,党中央作出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的决策部署,形成重点整治与常态治理相衔接的长效机制。缓急相济、张弛有度的斗争把握,有力维护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和国家长治久安。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这为我们义无反顾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了科学指引,让我们能够在伟大斗争中不断赢得新的伟大胜利。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