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用人工智能为思政课教学赋予新动能

作者:陈长里 来源:2025年第20期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6日 09时20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用人工智能为思政课教学赋予新动能.png

人工智能的发展驱动教育变革,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两者深度融合不仅是趋势,更是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

思政课的教育目的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在价值导向和社会功能上具有内在契合性。思政课以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为核心目标;人工智能的发展则以技术创新赋能社会发展、提升人类生活质量为重要方向。思政课着眼于人的精神塑造与潜能挖掘,人工智能致力于通过技术革新优化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条件,最终共同指向人类更完善、更长远的发展愿景。

人工智能助力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人工智能助教师摆脱重复性内容制作、标准化答疑等事务,使其专注于价值引导、思维启发等核心工作;人工智能快速生成的多模态教学素材,可助教师高效搭建契合大学生认知的教育场景,有效拓宽思政课教学边界;借助人工智能,教师分析大学生思想、学习、行为及情感等,形成精准画像,把握学情差异,灵活调整教学计划与内容,推动思政课从“教什么”转向“学什么”。同时摒弃“大水漫灌”的传统方式,转向“精准滴灌”,由此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精准度。人工智能助教师精准“识学生、选内容、优方法”,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实现“因材施教”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激活大学生主体的内生觉醒。它通过打造个性化学习路径、创设沉浸式虚拟场景,精准捕捉大学生的认知薄弱点、兴趣所在及成长需求,推动大学生从被动接纳知识转向主动探索未知。人机对话、仿真情境模拟得以实现,能够让思政课教学形式与大学生兴趣“自然契合”,更好达成沉浸式教学目标;人机协同的互动模式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助力其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主体性跨越,大幅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以“共情共鸣”替代生硬的“道德说教”,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教育者与我们同心同行”。

人工智能正推动师生主体互动范式的革新。教师可借助人工智能构建全域性学习综合体,推行无壁垒、全维度的学习互动,实现信息与图像的实时交互;可依托人工智能打造覆盖广泛的学习社群生态,引导大学生以个人或群组形式适时分享学习经验、共享学习成果,深化互动交流,切实提升其学习参与感与融入度;还可利用人工智能打造全时性学习助手,构建服务学习的综合性智能系统,推动学习向智能化、生态化、系统化升级。

利用人工智能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动能,既是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构建思政“金课”的重要抓手。当然,教师需洞察人工智能局限,提升思政话语权与主体信息势能,同时当好“守门人”,制止隐私、伦理不当应用,确保人工智能服务思政课根本目标。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