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有黄花不负秋
        
        
菊花在我国,不仅享有“花中十二客”里的“寿客”美誉,而且享有“十大名花”里的“花中隐士”雅称。千百年来,菊花以其绚丽多姿、娇艳迷人的外形和独立寒秋、卓尔不群的气质为世人称颂,古代文人墨客更是纷纷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菊诗篇。
唐代黄巢《不第后赋菊》运用比喻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尚品质:“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势雄伟。这首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孤傲形象,歌颂菊花的英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
菊花在深秋时节迎着寒霜独自绽放的特性,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与众不同的花语意象和仕途隐逸的象征意义,成为古代诗词中孤傲品格和高洁情操的代名词。
东晋诗人陶渊明,蔑视腐朽黑暗社会,誓“不为五斗米折腰”。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菊花的自然特色与超脱尘世的隐士操守永恒绑定,菊花因此成为隐士文化的经典符号。陶渊明开这类诗词之先河,也因此获得了“田园诗人”开山鼻祖的传世美名。
陶渊明之后,描写菊花孤傲品格和高洁情操的诗词层出不穷。唐代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其诗延续陶渊明诗之传统,菊花成为士大夫皈依的象征。同时代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的诗句,写紫色菊花的冷艳、黄色菊花的淡雅,更是像极了从容而又清冷的隐士。在这方面特色最为鲜明的要数南宋爱国诗人郑思肖的《寒菊》。诗道:“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祥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朝灭亡后,他改字亿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即喻“大宋”。他善画墨兰,宋朝灭亡后他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催人泪下!
在古代诗词里,菊花不仅被比喻为坚忍不拔、洁身自好的正人君子,而且也被描绘成娇艳欲滴、美貌绝伦的人间仙子。
菊花的美是绚丽多姿的。每到秋天,菊花便摇曳在田野,盛开在屋舍,白的如雪,黄的如金,粉的如霞,黑的如墨,红的如火,五彩缤纷,姹紫嫣红。菊花的花瓣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的向里弯曲,姿态各异。其花朵,有的像一团团色彩斑斓的绣球,有的像一束束扎手的刺团,有的像一个个外国娃娃的卷发,有的像一位位空中起舞的仙子。唐代诗人元稹赞道:“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的美是与众不同的美,是别具一格的美。菊花跟牡丹花比,牡丹花浓妆艳抹,像城里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大姑娘,唯恐他人不知晓,而菊花呢,就像乡下邻家的小妹妹,清纯质朴,不事张扬,给人一种别样的含蓄美;菊花跟喇叭花比,喇叭花咋咋呼呼,爬得满架子都是,生怕人家看不到似的,而菊花呢,安静端庄,默默绽放,给人一种难得的谦逊美;菊花跟梅花比,梅花就像个傲慢高冷的侠客,开放在寒冬,拒人千里之外,而菊花呢,在天高云淡、气候宜人的秋天盛开,给人一种舒适美;菊花与桃花比,桃花虽然粉粉嫩嫩,红红火火,但花期短暂,没几天就谢了,而菊花呢,从秋初一直开到秋末,就像一部精彩不断的连续剧,让人看不够,给人一种悬念美;菊花与桂花比,桂花的香味就像出锅的蜜饯,甜得腻人,而菊花呢,其香味淡雅清新,如同雨后的空气,闻着让人神清气爽,给人一种独特的愉悦美。
为了表现菊花的美,古代诗人们在这方面没有少花心思。有的在视觉感官上着笔,写出了菊花的颜色美,比如“浅红淡白间深黄,簇簇新妆阵阵香”和“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等;有的在身姿体态上挥毫,写出了菊花的形象美,比如“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和“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等;有的在花卉对比上泼墨,写出了菊花的气节美,比如“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和“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等;有的在时令季节上抒情,写出了菊花的顽强美,比如“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和“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等,菊花无与伦比的外形美与极具气质的内在美在古代诗词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菊花,不仅以它斗严寒、斗风霜和不屈服、不妥协等高贵品质深得人心,享誉于世,而且以它可欣赏、可饮茶和能入药、能食用润泽神州,造福百姓。早在上古时期,由于医药不发达,人们在采集野生菊花的过程中,发现了菊花的药用价值,开始人工种植,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了菊花的药用功能。菊花在中药分类中属于清热药,味辛、甘苦,性微寒,具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和除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降血压等疗效,多用于风吹犯肺引起的咳嗽、咳痰、发热、头痛和肝经风热导致的目赤肿痛以及各种风热、火热造成的疮疡等。春秋战国时期被流放到湘沅等地的楚国大诗人、政治家屈原在其《离骚》中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即早晨饮用木兰花上的露水,晚上品尝秋菊凋落的花瓣。打这以后菊花茶、菊花酒、菊花羹和菊花菜、菊花粥、菊花饼等食品和药品得到很大发展,被人们广泛制作和食用。
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其《赵昌寒菊》诗中更是不遗余力地热捧:“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诗人将菊花比作能够延年益寿的仙药,强调其在百花凋零之时仍傲然绽放的坚韧与高洁,确立了菊花名副其实的宝藏花卉盛誉和当之无愧的健康天使地位,从而把菊花不惧严寒和造福百姓的高洁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菊花傲霜绽放、坚忍不拔的搏击精神,延年益寿、造福于民的价值取向,守身如玉、严于律己的道德情操,不仅与我们当前应对风险挑战所需的品格精神高度一致,而且与中国共产党人廉政建设的要求高度契合。因此,我们今天吟咏古诗词,赞赏菊花美,就一定要发扬菊花傲立风霜的斗争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奋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征程中争做贡献。
- 新湘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