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深化“六学协同” 构建中医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作者:戴爱国 来源:2025年第21期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1日 10时05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深化“六学协同” 构建中医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png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图景,为办好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湖南省唯一重点建设的中医药本科院校,湖南中医药大学始终坚持扎根湖湘大地办学,积极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构建“学校领学、学院治学、学术导学、学科强学、学者立学、学生共学”“六学协同”高质量教育体系。

学校领学:把方向、定战略,筑牢高质量发展根本遵循。领学的核心要义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引领事业发展的顶层生态。坚持价值引领,落实根本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任务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构建具有湖湘底蕴、湖湘特色、湖湘气象的高等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战略引领,明确发展路径。始终坚守学术型大学定位,锚定“行业一流、国际知名、中医药特色鲜明”目标,深度融入健康中国、教育强国、中医药振兴发展等战略全局,推动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领先、从特色发展到全域标杆的系统跃升。深化政策引领,科学构建评价体系。立足人才培养规律与中医药学科特质,打通“六学”要素壁垒,探索建立符合学术规律、突出贡献、注重实绩的评价机制,强调对重大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及社会服务贡献等的综合考量,营造追求卓越的办学氛围。

学院治学:强实体、优治理,激发办学主体内生动力。学院是大学实现功能使命的办学主体,治学能力关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落地成效。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系统推进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学科建设、资源配置、人才评价等关键权限向学院下沉,构建尊重学科差异、认可特色贡献的多元绩效体系,推动形成百花齐放、特色纷呈的发展格局。以差异发展彰显特色。鼓励和支持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传统、师资特点与区域资源,大胆探索,推进差异化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和品牌特色,做到“一院一策”“一院一特色”。以协同增效凝聚合力。倡导并支持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协同攻关团队,通过共享平台、共担项目、共创成果,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学院间高效聚合,将各学院特色优势转化为学校发展的战略胜势,形成“1+1>2”的系统效应。

学术导学:循规律、攀前沿,强化知识创新核心驱动。导学的根本要求是高校必须回归学术本源,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前沿导向筑牢学术根基。以中医药科学院建设为抓手,构建跨学科、跨平台的协同创新机制。聚焦中医药经典理论、重大疾病防治、中医药关键技术、中药新药开发等关键领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研究,力争产出具有前瞻性的原始成果,持续提升中医药学术话语权。以应用导向激活学术效能。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围绕道地药材开发、智慧中医诊疗、中药大健康产品研发等方向,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让前沿技术真正服务于产业升级与大众健康。学校牵头研制或参与研发古汉养生精、正清风痛宁缓释片、驴胶补血颗粒、妇科千金片、四磨汤等中药新药及超微饮片、配方颗粒,累计产值超过300亿元。以需求导向提升学术价值。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学术延伸点,主动融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与省内31个市、区、县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策”“一县一品”“一县一特”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学科强学:优布局、塑生态,构筑可持续发展平台支撑。学科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学科强学”旨在通过动态优化与交叉融合,塑造引领未来的学科生态。以系统思维优化布局。持续巩固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等传统优势学科“高峰”地位;建优护理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强势学科“高原”梯队;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基础学科“基石”支撑;形成“高峰引领、高原支撑、基础夯实”的立体化学科生态。以交叉融合引领突破。大力推进“医学+X”“X+医学”交叉融合,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亟须学科专业,增设健康养老、中药绿色种植与智能管理、合成生物学等专业,培育新的学科增长极。在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湖南中医药大学位列全国中医药类第8名,省属高校第5位,并首次跻身全国地方高校百强榜。

学者立学:尊主体、励原创,夯实人才第一资源基础。学者是大学最宝贵的财富,“学者立学”是激发创新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以精准引育汇聚人才。实施院士培育计划、博士后计划、专项博士计划,构建“杏林杰出、杏林领军、杏林拔尖、杏林骨干、杏林青苗”为主体的塔型人才培养梯队,打造以长江学者、国医大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岐黄学者等为领衔的师资团队,确保人才辈出、薪火相传。以科学评价激活人才。在职称评审等关键环节,建立涵盖教学、科研、临床与社会服务的多元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中医药学科特色,积极破除“五唯”倾向,真正让潜心育人的学者有位、让深耕学术的专家有名、让勇于创新的青年有为。

学生共学:转范式、重赋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共学”是高等教育范式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变革的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路径。以特色育人夯实根基。坚持“厚基础、强交叉、重创新”的育人导向,强化学生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临床实践技能、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5+4”本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战略性培育中医药拔尖创新力量。以多方协同提升能力。大力推进医教协同、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通过实施临床跟岗实训、科创课题共研、产业项目攻关、创新创业等举措,将医疗场景、科研项目、企业需求、创业经验融入教学环节,搭建学校、医院、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育人共同体,培养德术并重、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