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大家谈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满后,如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我们一起倾听5位“三农”工作者和农民代表的心声。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谢项平
过渡期满后,我们应在更高起点上谋划乡村全面振兴新蓝图。但无论工作如何推进,必须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这是一项必须坚守的政治责任,也是必须坚决完成的政治任务。应推动帮扶机制由集中攻坚向常态长效平稳转型,进一步做好脱贫人口的就业培训服务,优化全流程技能培训,创造一切条件支持多元化择业、就业。优化防止返贫致贫监测方式,提升监测帮扶工作效能。没有产业振兴,乡村全面振兴就是一句空话,也难以实现脱贫劳动力的就业与当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应构建长效机制,确保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因地制宜实现乡村特色产业提质扩容。比如我们驻村以来,依托芷江侗族自治县文化旅游资源,立足自身区位和交通便利优势,积极走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子,对一废置水泵房进行修旧用旧,引进经营商与村集体合作开发经营,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而且增添了乡村文旅场所。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驻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桃花溪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
以农技推广创新激活乡村振兴科技动力
周桂华
农技推广是科教兴农的核心载体,既是连接科研与田间的桥梁纽带,更是乡村振兴的“科技引擎”。过渡期满后,应进一步创新农技推广体系,构建“科研+推广+产业”协同机制,大力破解“农民选种难、技术落地难”瓶颈,让良种良法直抵田间,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建设一批示范基地。按生态区域布局一批粮油作物丰产性展示基地,为全省单产提升提供可复制的“田间教材”。遴选一批丰产品种。坚持“优中选优、生态适配”原则,创新“盲展盲种+看禾选种”机制,形成分区域“品种清单”,破解“选种难”。集成一批实用技术。推行“五统一”模式,集成水稻机插密植、油菜免耕等技术,确保实现良种率、技术到位率100%。推介一批新农机具。聚焦“轻简化、智能化”,推广有序抛秧机、油菜直播一体机、无人飞防设备并配套培训,提升综合机械化率,实现“减人、降本、提质”。培育一批农业经营主体。采取现场观摩、异地培训、入户指导等方式,推动普通农户变身“新农人”,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
(作者系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
山区振兴需实现“三个转向”
吴 迪
山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其独特的一面,我觉得需实现“三个转向”,方能激活其发展动能。文旅融合从“景点打造”转向“场景营建”。乡村发展文旅不应满足于单一观光点的建设,而应深挖当地的乡土文化,巧妙地把农耕体验、非遗手艺、特色节庆活动融入田园综合体、精品民宿这些新空间,让文化变成可感知、可消费的沉浸式体验,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游玩中找到安顿乡愁的精神家园。产业发展从“特色培育”转向“体系构建”。应立足当地的产业禀赋,在壮大“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全力延伸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向精深加工跃升,拓展电商物流、品牌营销渠道,积极探索“农业+康养”、文创等新业态,构建起融合度高、抗风险能力强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转向“协同赋能”。坚持党建引领,以“六零”工作法(零违建、零污染、零非访、零发案、零违纪、零事故)为抓手,创新推行“积分换商品”模式,通过“小积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推动基层治理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共治转变,实现乡村治理效能大提升。
(作者系洞口县溪瑶族乡党委副书记(挂职))
做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建设
黄良刚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农副产品,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村种植冰糖橙历史悠久,平均每年销售3000吨左右,2024年带动全村3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每户增收1.5万元左右。但乡村的农副产品因为规模小、品牌影响力弱等原因,销售渠道和价格稳定性差,常常“好果子卖不出好价钱”。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建设。多跟“故事讲得好、宣传力度大、带货能力强”的网络达人合作,大力发展电商直播、预售订单等新销售模式,提升国内市场占有率;加强市场监测和信息服务,及时掌握国内外农副产品市场动态;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等活动,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同时,可以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等模式,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支持成立合作社并建设农副产品清洗、分选、包装生产线,推动优质农副产品卖出优价。
(作者系麻阳苗族自治县和平溪乡金溪村党支部书记、柑橘销售大户)
挑好科技“金扁担”,扎根乡土种好粮
李忠诚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这些年我最真切的感受是:科技成了种粮人的“金扁担”,挑起了粮食增产的希望,也扛起了乡村振兴的重任。
过去耕地靠“看天吃饭”,育秧怕冻、施肥凭经验,辛苦不说还难保收成。如今集中育秧大棚能自动控温控湿,秧苗成活率比以前大大提升;无人机飞一圈,精准施肥喷药覆盖百亩田,既省了人工又减少农药浪费;机械化播种生产线开起来,一天能种的地抵得上过去十几个人一天的工作量。
一人富不算富,乡亲们一起增收才是真振兴。通过打造“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统一为农户配送适配的优质秧苗并提供全流程田间技术指导,统一调度农机设备提供精准作业服务以降本提效,统一签订订单协议且建立保底收购机制消除农户销售顾虑,推动更多农户参与规模化种植,实现粮食产量与农户收入双提升,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作者系娄底市新化县科头乡种粮大户)
- 新湘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