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寻访爱心书屋

作者:贺为民 来源:2023年第6期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16日 10时26分42秒 编辑:陈家琦


微信截图_20230315174207.png


为寻访作家爱心书屋和晚晴爱心书屋,我驱车来到涟源市,入住白马湖旁的湖南省文艺家创作之家。入门迎面而来的是湖南省文艺家艺术长廊,长廊旁边是一片曲径通幽的竹林,竹林对面是碧波荡漾的白马湖。院内坡上几栋错落有致的房屋显露在叶影婆娑的绿荫里,时有鸟儿在林中歌唱,真乃一处潜心创作的好地方。

在这里,我与著名作家谭谈相遇,年逾古稀的他,头发虽已花白,但神采奕奕。傍晚,我陪谭谈在湖边散步,一轮火红的落日从西头的山峦滑落下去,天边绚丽的晚霞倒映在湖面上,泛着鱼鳞似的金红色的波澜。我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听谭谈回忆发起建作家爱心书屋的往事——

1997年春天,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的谭谈,与水运宪、蔡测海等作家受命去湖南21个贫困县的108个特困村调研采风。一天早晨,他们在保靖县的一个村寨散步,看到一位青年聚精会神地坐在村里的门廊上看书,一缕阳光正好洒在小伙子的肩头,他看得多么入神!

见此情景,谭谈停下脚步问道:“小伙子,你在看什么书?”那位青年把书递给谭谈,说道:“不知是什么书。”谭谈接过书一看,页面卷了角,已经没有封面了,看内容才知道是湖南省群众艺术馆编辑出版的《文艺生活》。“这么破旧的杂志,你们还在看?”“我们村里书不多,这本还是村里一个在长沙打工的青年带回来的。”小伙子的回答让谭谈的心情突然变得沉重起来。

谭谈出生在涟源市桥头河镇曹家村,小时候家里很穷,上学时常常为交不起学费犯愁。他只读到初一就辍学了,对山区贫困孩子的处境感同身受。“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最后决定写一封致文坛师友的信,发起建一个“作家爱心书屋”。

1998年2月15日,他满怀激情地写下《谭谈致文坛师友的信》:“我想借助天下朋友温暖的手,汇集广大作家的爱心,在贫困山区建一个作家爱心书屋,给贫困山区的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们,送去一批精神食粮。这不是学校,但又是一所学校无法替代的,富于个性和特色,是千百名文艺家用爱心搭盖的学校!尽管这个爱心书屋,只能放在某一个村镇,但她是一丛火,将会在千山万岭间燃烧……”

一个星期后,一个个电话打来了,一封封信函寄来了,一摞摞图书邮来了。全国各地4000多位老、中、青作家伸出援助之手,为作家爱心书屋寄来或送来了他们的题词、赠言和作品。

翌日上午,我在谭速成陪同下,驱车前往白马镇寻访作家爱心书屋。老谭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报人。他告诉我:“为了建作家爱心书屋,谭谈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多方求助,筹集资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个投资数十万元、建在涟源市田心坪村的800多平方米的作家爱心书屋汇集了4万多册图书,其中由作家亲笔签赠的文学著作逾万册。”

老谭正说着,车子转弯进入一个热闹的小集镇。蓝天白云下,只见一栋栋楼房鳞次栉比,艳丽的阳光映照在门窗上,闪闪发光!干净宽阔的马路,弯弯曲曲地伸向一个个村落。在喇叭声频频的村口,老谭指着一处围墙内的院落对我说:“那就是作家爱心书屋。”

进入院内,看到一座四合院式的两层小楼掩映在苍松翠柏的绿荫中,正门墙上巴金先生题写的“作家爱心书屋”六个大字格外醒目。跨入大门往右走,就到了爱心书屋的阅览室和藏书库。阅览室的门窗对着天井中那棵遮天蔽日的桂花树,给阅读者送来沁人心脾的清香。

“自1999年元月开馆以来,作家爱心书屋一直由我管理,外借图书近47万册次,总浏览量逾98万人次。周边几个村凡是经常来借书看的学生,多数考上了大学。”作家爱心书屋负责人谭文忠说,“爱心书屋的建立对当地文化生态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村里打牌的人少了,看书的人多了,常有大人和学生来爱心书屋借书、看书,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不少人家还订了报刊,学习、上进成了当地的主流。还有不少青年学成回乡创业,正在为振兴家乡贡献力量。”

看过作家爱心书屋,我又随老谭赶往桥头河镇。一路上,他给我讲起谭谈发起、捐资筹建晚晴爱心书屋的故事——

谭谈离开故乡后,总是惦记着曹家村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亲们。多少年来,谭谈时不时萌发着一个念头:在养育自己的故乡为儿时的伙伴们建一个老农文化活动中心。

2017年3月5日,谭谈在长沙街头看到各式各样的学雷锋活动,又想起令他魂牵梦萦的故乡。怎样才能为家乡的文化振兴出点力呢?谭谈决定发起并捐款在曹家村建一个老农文化活动中心,为村民特别是为老年人和青少年提供一个学习活动的场所。

回到家里,谭谈对老伴谢梦兰说:“我想牵头在涟源老家建一个老农文化活动中心。”“那工程好大呀!要不再请作家朋友捐点书,建个农家书屋算了。”“我也这样考虑过,但光建一个简单的农家书屋,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为家乡老人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才是我多年的愿望。”“问题是去哪弄那么多钱呀!”谭谈试探着征询老伴的意见:“我想把娄底东方豪苑的那套住房卖了。”“反正我们很少去那里住,你自己做主就是。问题是钱还不够啊!”“我还准备把最近出版的两部散文集的稿费捐出来,再从家里的存款里拿一部分。”

随后,谭谈拨通儿子、女儿的电话,征求他们对捐建老农文化活动中心的意见,同样获得了他们的热情支持。

家里捐款的事情商量妥了,书屋建到什么地方好呢?谭谈想到了祖屋宅基地。那是谭家高祖留下来的,归高祖下面六房子孙所有。老屋虽已破损无人居住,但地基还值钱。当谭谈和另外五房子孙商量时,大家同意让出祖屋宅基地,但有人提出要收钱。谭谈对他们说:“宅基地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在宅基地上建一个新屋,使祖屋新生,既是对祖先的纪念,又能供全村老人阅读、健身、娱乐,使村里的青少年有一个看书学习的地方,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你们家家户户都可以受益啊!”在谭谈的耐心劝说下,大家最终都同意无偿捐出祖屋宅基地兴建老农文化活动中心。

谭谈则以48万元的价格卖掉娄底市区那套商品房,又拿出两部散文集《相依的山水》和《谭谈文集第13卷:晚晴居散笔》的稿费8万元,加上家里的部分积蓄,一共捐出100多万元现金。

在省市有关部门支持下,谭谈终于圆了在他心头涌动了20年的梦:一个占地2600多平方米,集晚晴书屋、晚晴广场、晚晴诗湖于一体的老农文化活动中心,在曹家村花山岭脚下拔地而起。中心启动时,著名作家铁凝被谭谈“心怀故土、造福乡里”的精神所感动,特意给谭谈致信祝贺。

我正听得入神,车子进入一个狭长的山谷,停在一座房子前。老谭对我说:“曹家村到了。”这是一座很大的四合院,右前坪为晚晴广场,一块高耸的刻有“涟源曹家村老农文化活动中心”的碑石分外醒目,一群村民正在欢快地跳着广场舞。左前方为晚晴诗湖,在微风的吹拂下,泛着碧绿色的涟漪,雕刻有24位当代诗人诗作的石砌围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进入院门,穿过文化陈列室、小天使阅览室、老农文体活动室,就到了两层楼的晚晴爱心书屋,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聚精会神地阅读……

此情此景,让我感叹不已。这其中,凝聚着谭谈多少心血啊!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