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考验政府调控智慧
2010年下半年以来,虽然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极力控制国内的物价,但CPI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物价涨幅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破
当前物价具有典型结构性上涨特点
这一轮“物价冲击波”,既有灾害天气等临时性因素,也有长期农产品成本和需求上升等长期因素,既有国际农产品、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外部影响,也有我国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给物价上涨造成的压力,但物价总体上并未失控,价格没有出现恐慌性的全面上涨。
首先,当前物价涨幅基本上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虽然2010年CPI超过了计划的3%,价格进入了一个明显的上升周期,但并未超过5%的恶性通货膨胀警戒线,涨幅也没有达到历史高位。从历史数据看,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CPI年平均涨幅大约是5.6%,现在的物价水平并没有超过这30多年的平均值,也没有出现1994年(CPI为24.1%)和1988年(CPI为18.8%)物价全面上涨和疯狂抢购、囤积的情况。从国际比较看,在“金砖四国”中,2010年前11个月,俄罗斯物价上涨7.6%,印度上涨9.6%,巴西上涨5.25%,都显著高于中国目前的物价涨幅。
其次,主要商品价格有涨也有跌。在2010年11月的CPI涨幅中,食品价格的上涨占了74%。而工业品价格是基本稳定的,汽车、家电、服装价格甚至是下降的。由于食品天天要吃、蔬菜每天都要消费,食品在CPI中的权重又高达三分之一,因此这种物价的结构性上涨对百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冲击更为明显。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也就是用于食品的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城市在36.5%左右,农村是41.0%左右,比发达国家高20多个百分点。生活水平越低的人,恩格尔系数越高,受食品价格上涨冲击的程度也就越大,人们对价格上涨的感觉也就更加敏感。这次以食品为龙头的物价上涨也用事实验证了,农业是基础,农业稳,则天下稳,粮价稳,则百价稳。
再次,基数效应和翘尾因素强化了涨价的对比效应。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呈现出通货紧缩的态势,CPI下降0.7%,PPI下降5.4%,导致2010年翘尾因素明显。与上年相对便宜的物价相比,2010年物价上涨的幅度就大了,心理感觉就强烈了。事实上,如果我们从绝对价格水平衡量,除了与国际市场挂钩的成品油等少数商品外,包括食品在内的大部分生活用品价格并没有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2011年物价形势仍然严峻
从国际环境看,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冲击依然较大。中国的通货膨胀与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美国实施的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势必导致美元持续贬值,诱发全球性通货膨胀,进一步推高以美元标价的原油、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加大中国输入型的通胀压力,冲击中国的价格体系。这就是所谓的“发达国家猛泄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忙筑坝”。同时,美联储和世界其他国家中央银行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全球注入了大量货币流动性,我国将面临“热钱”持续涌入的压力,从而大大抵消国内通过紧缩货币流动性来抑制物价的努力,抬升国内通货膨胀水平。
从国内环境看,物价上涨的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内经济刺激政策的代价需要时间消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了4万亿元的投资刺激计划,致使货币连续两年超额发行,直接推动通胀预期升温。2009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创记录的9.5万亿元,2010年接近8万亿元,准货币超过70万亿元,流动性严重过剩。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指票子发多了,而票子发多了,自然就不值钱了。虽然央行连续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利率,但回收流动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食品、资产价格上涨的趋势短期内难以改变,期望2011年物价水平马上降下来是不现实的。二是粮食产量的不确定性。我国粮食收成通常是5年一个周期,即两丰、两平、一歉。现在连续7年丰收,打破了60年的规律,这是因为“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2011年,政策好、人努力不会变,但天帮忙则很难说。在农业基础还很薄弱的情况下,一旦遭遇特大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就会遭受比较大的损失,市场供求关系将进一步趋紧,食品价格的上涨将更加难以控制。三是资源能源价格改革可能形成新的涨价因素。节能减排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改变扭曲的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油、气、电、水等产品的价格上调不可避免,资源税也将逐步启动,成本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不断增大。
虽然短期内难以改变物价继续上涨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完全有能力、有条件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从调控价格的物质基础看,目前我国的粮食、生猪、蔬菜、水果、鸡蛋、水产品等农产品和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即使是大豆和食用油,也有充足的政府储备,全国粮食库存占消费的比重超过40%,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18%的安全水平,完全可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国内需求,更不存在涨价的基础。从调控价格的财力上看,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8.1万亿元,国家拥有充足的财力和实力进行价格干预和调节,通过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增加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供应,通过支持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的发展,稳定政府管理的商品和服务价格,通过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减轻百姓价格上涨的压力。
标本兼治抑制物价过快上涨
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涨过快和一些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过高的问题,不仅影响宏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影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而且影响千家万户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应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高度重视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当前物价的飞涨引起社会的批评,主要原因不是物价上涨的问题,而是收入、工资没有相应的上涨。因此,要在物价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控制的情况下,继续完善补贴制度,安排好困难群体生活。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增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补贴。同时,尽快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使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不因为物价上涨而降低,保证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使发展开放的成果真正惠及普通民众。
运用货币政策收缩货币流动性。在基本摆脱了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收紧货币供应闸口,回收过剩的流动性。如果国际游资流入加速、通胀压力继续高位运行,应尽早采取有力的货币政策转变通胀预期,适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尽量缩小负利率的程度,降低其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力。利用外汇购进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资源,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健全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和防止热钱过快流入的配套措施,减少热钱投机。
强化对流通领域囤积居奇炒作的干预力度。要出台行政干预措施,降低流通环节的收费标准、杜绝炒作,如减低摊位费征收、实施合理的限价保护政策;扩大生产环节的规模效应,扶持大型农业生产企业,尽早实现农超对接,从而在最终消费领域降低成本价格,降低通胀带来的不安定因素。
清理不合理的涨价因素。经过30多年的体制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形成,但仍有少数与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政府制定。在出台价格改革方案时,要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并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审慎出台。同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清理和取消不合理的涉及企业生产与群众生活的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和不合理的价格,缓解企业生产成本增支和群众生活费用增加的压力。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