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马“友尽”,岂止江湖恩怨
7月4日,是美国的“独立日”。特朗普总统特地选择在这天签署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而昔日的政治盟友马斯克旋即炸响一声惊雷:宣布成立独立“美国党”,声称该党的使命是代表“80%的中间选民”,打破民主、共和两党轮流坐庄的政治垄断,近期目标是争取在明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中有所斩获。自5月底卸任“政府效率部”负责人一职后,马斯克与特朗普的交恶步步升级。这场“组合友谊”发展成博弈,其实是美国利益群体撕裂的镜像折射。
“道不同”却相谋,“友谊的小船”遭遇致命“横切风”
虽然马斯克站上了道德的制高点,怒不可遏地数落《“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的种种罪状,但他也绝非某些人眼里的“教主”或者“人类之光”。当初将赌注押在特朗普身上,保持新能源领域和“太空探索”公司的巨额政府补贴,也是他算盘上拨动的算珠。因此,当政治主张一旦掺和利益算计,马斯克与特朗普割席断义,就不止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唏嘘,更多的是利益博弈时的冷血与杀伐。
马斯克与特朗普貌似志同道合的联手,其实只是一场赤裸裸的利益联姻。特朗普需要资本造势,马斯克渴求政策红利。因此,继特朗普撤回马斯克盟友艾萨克曼出任NASA局长的提名后,《“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的利刃再度砍向电动车补贴,马斯克内心深处的反目瞬间被引爆。
马斯克当初与特朗普的联手,注定是昙花一现的游戏:两人的年龄、背景、世界观、行事风格都不一样,唯一共同点,就是追求更大权力。当马斯克带着硅谷“电锯式裁员”的逻辑闯进华盛顿,试图用技术精英追捧的效率改造臃肿官僚体系时,特朗普惦记的却是如何取悦传统能源的垄断巨头、平衡党内错综复杂的派系、安抚“铁锈地带”的“红脖子”群体。狗血式的桥段一再证明,美国政治需要金钱开路,但金钱永远无法黏合利益的裂痕。
马斯克豪赌直击美国政治痛点,但短期内难以掀起巨浪
马斯克政治立场的“切换”,是一场“既然你不仁”与“休怪我不义”的豪赌。当初,他成为特朗普与共和党的拥趸,便意味着将自己置于民主党的对立面。如今,马斯克去意已决,传统政治舞台上失去立足之地。
相比其他政治势力,马斯克坐拥自己的优势:数量庞大的中间势力对民主、共和两党的政治操弄心生倦意。美国国内的民调显示:有43%的美国人自称独立派,56%的民众渴望打破两党垄断的“一潭死水”。他们大多具有年轻、都市化的特征,依赖社交媒体获取信息。倘若马斯克借“X平台”登高一呼,便具有将网络怨气转化为现实选票的可能。另外,作为科技首富,马斯克超出常人的“钞能力”和在年轻群体中的“圈粉力”,都是传统政治实力不可小觑的优势。
当下的美国政治生态,并不缺少第三方势力的身影。除民主、共和两党外,美国登记在册的第三党派及政治团体多达百余个,但只有自由党、绿党、宪法党、改革党、美国共产党等具有稍许影响力。虽说马斯克拥有天量的财富,控制着西方国家不可小觑的社交媒体,但他短期内要冲破选举制度设计、法律门槛、资金限制以及两党政治垄断等多重结构性障碍,其成功几率不容乐观。
“中间势力”,虽然是马斯克手里最重的砝码,但它们摇摆不定、诉求多元,达成共识难度大,群体忠诚度低。马斯克习惯互联网快速迭代模式,却难适应“政治苦行僧”式的长期耕耘。正如伦敦大学学者托马斯·吉夫特分析的那样:“马斯克的个人魅力能掀波澜,但他能放下‘火星人’架子深入社区吗?”目前,“美国党”仅有空洞的名号,既无地方候选人,也没有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它是闯关夺隘成为美国政治舞台的“搅局者”,还是陷入昙花一现的窠臼,大概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社会撕裂,“合众国”会不会成为“分众国”
长期以来,美国“1%对99%”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没有消弭,反而更加尖锐。从当年“占领华尔街”到“国会山暴乱”,从无差别关税战到这次参议院仅以“一票优势”涉险过关的《“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桩桩件件看似孤立的事件,一次次见证着美国深刻的社会分裂,折射出美国深层次的社会矛盾。这份被特朗普总统寄望“美国再次伟大”的法案,实际上是公权力操纵下的一场“劫贫济富”:最富有的1%人群将获9750亿美元减税,仅0.2%的精英能享受2110亿遗产税豁免,而底层群体却必须承受高昂的代价——近1600万人将失去医疗保险,数百万人失去领取免费食品券的机会。
法案再度揭示了美国政治幽暗的本质——为资本代言的权贵将国家机器视为私产,国家政策披着合法的外衣劫持公共利益供养垄断资本。伴随法案的实施,美国社会阶层吱吱作响的裂痕愈发凸显——一端是债台高筑却向富豪输送利益的联邦政府,另一端是试图另建权力中心的科技寡头;一面是“债务海啸将至”“国会让美国破产”之类的警告不绝于耳,另一面是党阀权力攻讦让债务红线屡屡涉险过关的现实。资本控制下的政治制度,使得美利坚合众国的“合”字被一步步掏空、拆解。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