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中亚精神” 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2025年6月17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独立宫举行。习近平主席在会议主旨发言中首次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这一精神是对中国和中亚合作成功经验的高度概括。习近平主席在发言中还用“四个坚持”精辟概括了“中国—中亚精神”的核心内涵,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深化互信、同声相应;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守望相助、同舟共济。
“中国—中亚精神”的提出,很好地诠释了中国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理念,成为周边外交的创举,为世代友好合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国—中亚精神”,携手周边国家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
深刻理解把握“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和睦邻邦、亲仁善邻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为邻之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新中国在外交中一以贯之的处世之道。70多年前,中国领导人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外交基本原则,对当时和之后的世界形势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所有国家一律主权平等,在此基础上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中国一直是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中国陆续加入了几乎所有的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600多项国际公约,强调国际事务应该由各国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
中亚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心区、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和西部安全屏障,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周边地区之一和周边外交优先方向。自建交以来,中国和中亚五国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原则,为各方开展全面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到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从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一带一路”到设立中国—中亚机制,正是基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精神,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务实合作不断深化、战略互信不断增强、命运与共理念不断厚植。中国始终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中亚国家内政,支持中亚各国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亚国家则在台湾、西藏、南海等问题上坚定支持中国,中吉乌铁路、中哈第三条铁路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这些都是中国—中亚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伙伴关系,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典范。展望未来,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国—中亚精神”,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尊重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共同维护好不干涉别国内政这一“黄金法则”,共同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搞阵营对抗和各种“小圈子”,反对强迫别国选边站队。
深刻理解把握“坚持深化互信、同声相应”
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合作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必由之路,而没有合作,不可能有互信;互信程度越深,合作空间也越大。中国自古以来就倡导“和为贵”的理念,有着“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观念,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国家通过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方式保持联系。进入新时代,中国率先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2013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引领中国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开辟新的境界。2014年,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即“亚信”)第四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全面阐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倡议探索符合亚洲特点和各国共同利益的安全和发展道路,延续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各领域建立了高度互信,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始终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与中亚国家保持密切沟通协调,共同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建设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在元首外交掌舵领航下,中国—中亚机制已经升格至元首层级,中国同中亚五国政治互信不断深化。特别是2023年在西安成功举行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中国—中亚机制建设的四梁八柱迅速成型,13个部级合作平台相继建立,常设秘书处全面运营,呈现出元首引领、政府推动、各界参与、多轨并行的立体多元合作格局。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六国元首共同签署《阿斯塔纳宣言》,进一步体现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高度的政治互信,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深入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新时代以来,中国周边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周边国家就像亲戚一样,越走越亲近,越走越密切。展望未来,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国—中亚精神”,坚持深化互信、同声相应,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包括建立完善定期的高层会晤机制,确保中国与周边国家在重大问题上保持高度一致。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简化海关手续、建立贸易合作机制等方式,促进周边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建立情报共享机制,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反恐、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的合作。定期召开多边合作机制会议,评估合作进展,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建立合作监督与评估机制,确保双方在合作中履行承诺。继续加强民间互动与社会合作,架起合作互信的连心桥,促进人民互信、民心相通。
深刻理解把握“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中国自古以来推崇“舍生而取义”“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等理念。新中国成立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先义后利的外交实践。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上提出了正确义利观。在2013年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他就提出,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要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2023年10月,在向纪念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提出10周年国际研讨会发表的书面致辞中,习近平主席进一步指出:“我们将推动亲诚惠容理念新的发展,让中国式现代化更多惠及周边,共同推进亚洲现代化进程,使中国高质量发展与良好周边环境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经济上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建交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贸易、投资、能源、交通等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比如,跨境电商、数字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绿色产业、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合作方兴未艾;发挥中国新能源汽车优势,找准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走进中亚,中亚特色农产品丰富了中国市场。2022年6月8日,“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三次会晤通过《关于深化“中国+中亚五国”互联互通合作的倡议》。途经中亚的中欧班列在开行总量中占比近80%,让中亚成为了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枢纽。中国和中亚国家经贸合作加速推进,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中亚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中国同中亚国家贸易额2024年达到94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无论是谋求一个国家自身的发展,还是推进地区合作,无论是解决双边面临的难题,还是应对全球性风险和挑战,都需要各国携手共进,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展望未来,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国—中亚精神”,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统筹经济、贸易、科技、金融等方面资源,利用好比较优势,找准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深刻理解把握“坚持守望相助、同舟共济”
中国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情同手足,有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传统。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中国始终强调守望相助,深化战略合作,丰富命运共同体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示范作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不仅与周边邻国印度、缅甸共同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与缅甸、尼泊尔、蒙古国等国家签订边界条约,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边界安全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习近平主席常说“亲望亲好、邻望邻好”。2013年10月,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是亚太大家庭的一员,愿意同所有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守望相助。”2022年6月,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着眼摆在人类面前的时代之问,鲜明提出“我们要守望相助,共同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地区安全形势,中国和中亚国家建立健全双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携手打击了“三股势力”和跨国有组织犯罪,致力于维护地区长期稳定与发展。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向中亚国家提供疫苗和抗疫物资,帮助中亚国家应对疫情挑战。2020年2月,在疫情蔓延的背景下,哈萨克斯坦总统、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塔吉克斯坦总统等仍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面对全球治理不断扩大的赤字,习近平主席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全球倡议凝结了中国为解决全球治理问题进行的政策实践经验,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欢迎。在《中国同中亚五国领导人关于建交30周年的联合声明》《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等声明和宣言中,中亚五国均表示积极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这些行动都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对“坚持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理念的积极实践。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展望未来,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国—中亚精神”,与周边国家加强相互支持,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为欧亚地区及“全球南方”合作树立先行示范。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高举多边主义旗帜,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持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支持彼此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办好自己的事情,合力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共同维护好地区安全稳定。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