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五年规划(计划)与共和国的前进脚步
——党领导制定实施五年规划(计划)历史回顾

作者:路军 来源:2025年第14期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6日 11时00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五年规划(计划)与共和国的前进脚步.png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何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推进五年规划(计划)制定实施,取得了宝贵历史经验,积累了丰硕发展成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起风潮:从“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1951年,鸭绿江畔战火正酣,而新中国的领导人们早已擘画建设人民共和国的宏伟蓝图。为了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毛泽东提出:“由一九五三年之后即走入计划经济(五年计划)”。自1951年春,党中央直接领导制定“一五”计划草案。在“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情况下,党中央将工业建设作为“一五”计划的中心,边探索、边执行,不断修订、调整、补充。历时4年、五易其稿,最后经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从1953年到1957年,实施“一五”计划成为我国大规模现代经济建设的开端,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前进了一大步。至1957年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五”期间,我国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100年。

中国共产党人深谋远虑。“一五”计划执行期间,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指出,制定“二五”计划,“应该以第一个五年计划可能达到的成就作为出发点,联系到大约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末我国要完成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这个基本要求”。遗憾的是,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先后出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二五”计划的全面编制和修订工作未能完成。痛定思痛,党中央提出“调整、充实、巩固、提高”方针,并决定从1963年起,再用三年时间继续进行调整工作,作为“二五”计划到“三五”计划之间的过渡阶段。到1965年年底,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全面完成,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957年水平,国民经济生活中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基本恢复正常。

20世纪60年代前期,国际形势出现新的动荡,备战问题摆到党的重要议程上来。围绕“三五”计划制定,毛泽东指出:“过去制定计划的方法基本上是学苏联的”“这几年我们摸索出了一些方法,我们的方针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先看可能生产多少粮食,再看需要多少化肥、农药、机械、钢铁,还要考虑打仗的需要”。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的制定经历了从“吃穿用”到“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重心调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国民经济受到社会动乱的严重冲击。随着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进入尾声,经过1975年邓小平主持的治理整顿,“四五”计划(1971—1975)基本完成。“五五”计划(1976—1980)的制定始于1974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改革开放开始起步,要求在五年计划调整、实施中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发展新路。

稳驭舟:从“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初期,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成为党中央重点思考的问题。邓小平指出,在发展经济方面,“我们付了学费,也吃了一些亏,但是重要的是,我们正在积累本领,而且已经开始取得效果。现在需要总结经验,搞快一点、好一点”“需要制订长远规划”。“六五”计划最初是作为《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的一部分来制定的。经过调整,1982年12月经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1982年12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在《人民日报》头版摘要刊发,配套社论饱含深情写道:“二十多年过去了,又在报纸上看到五年计划,真有久别重逢之感。这件事本身就说明,我国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已经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从“六五”计划开始,党中央把社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五年计划由“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改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改革开放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86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七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国民收入年均增长7.5%,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3%,均超过计划预期。

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其第二步,即从1991—2000年十年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作为开启“第二步走”的首个五年计划,与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共同构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到2000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8.9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50美元,进入世界银行标准中的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21世纪,在党中央领导下,“十五”计划(2001—2005)、“十一五”规划(2006—2010)、“十二五”规划(2011—2015)先后稳步制定实施。从“计划”到“规划”,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展宏图:从“十三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擘画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尤为重要,这都需要中长期规划予以明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实现各个阶段发展目标、落实各个领域发展战略同样需要进行顶层设计。”要求:“进行顶层设计,需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做到远近结合、上下贯通、内容协调。”这都为制定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为制定好“十三五”规划,2015年1月28日,党中央发出《关于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十三五”规划建议征求意见的通知》,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和建议。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的文件起草组,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修改。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伟大旗帜引领历史巨变。2020年“十三五”收官之际,国内生产总值达101.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坚强核心领航壮丽征程,伟大事业凝聚磅礴力量。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即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为谋划好这份历史交汇点上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等研究“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和一系列关系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大议题,多次到地方和基层深入调研,主持召开一系列专题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多次亲自修改审定规划建议稿。党中央还首次通过互联网就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规划实施五年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提前实现了规划纲要中的多项指标,102项重大工程所涉及的5000多个具体项目已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99%。

五年光阴,只争朝夕。党的二十大确立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目前党中央正在组织起草“十五五”规划建议。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规划编制和落实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向着宏伟目标接续奋进。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