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文旅推进非遗艺术保护与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旅融合,不仅是产业升级的驱动力,更是激活文化遗产当代价值的重要路径。湖南有着丰富多彩的非遗艺术,推进智慧文旅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当前,必须加快推进非遗艺术的数字化保护、沉浸式体验、智慧化传播。
推进数字化保护与呈现。运用数字化技术不仅能让非遗“活”下去,更能让非遗“潮”起来。在资源保护方面,系统性实施非遗数字建档。运用高精度采集技术对非遗艺术的核心要素进行全息记录,建立可永久存储的文化基因库。如对湘西苗族鼓舞的身韵动律、湘绣的独特针法轨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拉坯塑形、滩头木版年画的套版印制技艺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精确采集与数字化重建。这些数字化的“活态档案”,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技艺复原、创新设计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原始数据支撑。在创新呈现方面,开发三维数字展陈体系。在实体文化空间可设置基于三维模型的交互式数字展墙、展台。当静态的档案被赋予了动态的三维功能,其面向公众的呈现方式便拥有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利用三维模型的可视化、可交互性,依托智慧文旅的线上线下场景,可将抽象的非遗知识体系转化为具象的、可操作的立体化叙事语言。
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沉浸式体验可使观众实现从“旁观者”到“体验者”乃至“共情者”的认知深化。在环境营造层面,依托文旅景点创造浓厚叙事氛围。通过全域投影映射技术,可在特定展演空间内动态生成,并精准还原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节庆场景或仪式活动的视觉全景,营造强烈的现场感。在互动体验层面,开发情景化参与项目。可利用虚拟技术构建真实的非遗技艺传承或活动仪式模拟场景。参与者通过虚拟化身进入这一空间,能够进行动态性的交互操作,深刻理解非遗作为“实践知识”的本质,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艺术的魅力。在感官融合设计层面,将非遗元素转化为可体验的身体感受。通过触感装置传递传统乐舞的节奏韵律,展现仪式活动的热烈多彩。当特定的节奏、动作或声响发生时,参观者可通过其皮肤、肌肉和骨骼的直接感受,“体认”艺术形式内在的生命律动、情感张力和身体美学。
拓展智慧化传播渠道。推动非遗艺术的当代传播,需要构建一个从内容到平台到受众的精准化传播渠道。在内容生产上,培育适合新媒体语境的表达范式。可以根据不同媒介平台特性与用户消费习惯,对非遗内容进行智能化再造与表达范式转换。这种内容生产的智慧化适配,可将深厚的非遗资源转化为易于识别、易于理解、易于参与和易于分享的现代传播符号。在平台整合上,建立跨领域协同机制。在智慧旅游应用平台,深度嵌入文化资源,智能化传播非遗信息,实现文旅场景与文化需求的即时对接。在主流社交平台,积极设置话题并引导互动,鼓励用户进行内容二次创作、体验分享与文化讨论。在专业数字媒体平台,设立非遗专属内容聚合频道,实现高品质文化内容的精准推送。在受众连接上,实施分层传播策略。构建以受众为中心的分层互动体系,通过数据分析识别不同群体兴趣爱好,定制差异化传播内容;针对青少年开发文化解谜游戏等互动产品,在娱乐体验中植入文化认知;策划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热点,形成传播影响力叠加效应。
(作者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