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解码基层治理的“荷塘样本”

作者:张米 夏昕 胡雅南 来源:2025年第13期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1日 09时00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解码基层治理的“荷塘样本”.png

在株洲东郊,京广线穿城而过,将株洲千亿服饰产业“一分为二”。

西侧芦淞区市场群商贾云集,38家服装市场鳞次栉比;东侧荷塘区合泰、富家垅片区则以1.22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13万人的生活与梦想:1687栋自建房中经营性自建房达776栋,1867家服饰加工厂与448家家庭作坊交织其中,是中南地区最大服装加工市场群之一,这里生产了全国将近三分之一的女裤。

繁华背后,藏着城市发展的隐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产业发展长期处于粗放状态,生产、生活、仓储“三合一”场所随处可见,消防安全隐患重重。

“社会治安问题、自建房安全问题、火灾隐患问题,这是压在两个片区的‘三座大山’。”株洲市荷塘区月塘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周涛对于合泰、富家垅片区的治理困境深有感触。

2024年春节刚过,在荷塘区委、区政府统一指挥下,全区6个街道党工委尽数出列,组成450余人的援建队,分组挺进合泰、富家垅片区。援建队召集片区每一位党员、走遍每一个角落、敲开每一户房门、抓准每一个问题,因地制宜、因事施策出台各种措施,一场大刀阔斧的综合整治行动就此拉开大幕。

“难题”背后:盘根错节,基层治理“肠梗阻”

20世纪末,由于开发商分割卖地、宅基地违规交易,导致土地权属混乱,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合泰、富家垅片区形成典型的“城中村”生态。要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如拓宽道路、铺设污水管网,就涉及土地征收、拆迁补偿等难题。

“新官理旧账”,任务艰巨且责任重大。如何在保障居民权益的前提下化解这些积弊,考验着治理工作的智慧与勇气。

然而,历史遗留的“硬骨头”尚未啃下,利益重构与转型阵痛的“新矛盾”又接踵而至。“业态分离”是整治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即将加工栋与住宿栋分离,这直接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核心关切。

“喷淋系统、消防楼梯、防火门等一套搞下来,大半年的租金又搭进去了,现在市场行情不好,日子没以前好过。”对于房东而言,整改成本成为最大顾虑。

加工厂老板则面临“合规经营”与“生存压力”的双重考验。设备更新、人工成本上涨、房租成本增加,加上业态分离后需额外支付员工住宿费用,经营压力剧增。

产业内生性问题也加剧治理难度。服饰产业进入成熟期后,市场竞争白热化,份额扩张艰难,难以开拓高端市场;产业链条不完整、电商转型滞后等问题,让传统治理模式遭遇信任危机,初期工作队上门时,居民还“拍桌子”“甩脸子”,抵触情绪严重。

各方利益、权益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但这些诉求背后,却是13万人真实滚烫的生活需求与发展渴望。

30余年变迁与积淀,从繁华商圈的“近邻”到城市治理的“痛点”,这片土地上积累的不仅是发展的欠账,更是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将矛盾转化为革新动能的时代考题。

“破题”有方:“民生痛点”精准转化“民生支点”

面对复杂的治理困境,若不创新思路、打破常规,无疑是在荆棘丛中艰难摸索。这也正是深化株洲合泰、富家垅片区治理过程中亟待攻克的“娄山关”“腊子口”,考验着治理工作队的智慧与决心。

目标使命既明,就开始锚定实干。

“我们以党建为引领,从问题导向和民众需求出发,促使分散的个体利益串联、汇聚,向共同体意识有效转化,从而构筑起‘共治共享、共建共担’的治理新生态。”荷塘区委主要负责人深入阐释了当地探索出的创新治理思路和模式。

首先就是织密“红色网”,让“治理对象”成为“治理力量”。

针对株洲合泰、富家垅片区“企业小散杂、人口流动大”的特点,以“支部建在连上”为指引,将1687栋自建房划分为24个网格党支部,摸排出378名流动党员,推选出1816名加工企业业主、房东、安全员担任片长、组长、邻长。

经过不断探索优化,逐渐构建起以网格党支部为“头”,片组邻“三长”和业主委员会为“肩”,加工企业业主和房东共同参与的“头肩型”议事协商机制,实现了片区的“组织再造”与“治理力量重塑”。

党建筑基后,便开始对症下药、“精准滴灌”,化“被动接受”为“主动作为”。

每天傍晚,文化家园银杏巷的路灯下,“月夜谈”准时开场。社区书记摊开“问题清单”:电动车飞线充电、车辆占道、管网漏水……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件件都是群众心头的“大事”。大家直面问题、坦诚对话的方式,既暖了民心,也成为精准收集问题、找准后续治理方向的有效渠道。

曾经脏乱差的万家山小区,因地制宜在街口空坪定期开展“花园议事会”,搭建协商平台、凝聚居民共识,解决无人管事、如何议事难题,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

在解决停车难题上,富家小区、财富新村小区等多个区域利用闲置地块,共建成10个“共享停车场”,引入智能系统,既填补片区1439个车位缺口,又实现集体增收,带动了居民参与自治的热情。

而“楼栋包干制”的核心目标,是将“无人问津”的楼栋变成“人人有责”的自治单元。治理工作队发动居民认领楼栋公共区域清洁、绿化维护等责任,鼓励住户主动参与墙面美化彩绘,片区776栋自建房立马焕然一新。

一套“组合拳”下来,不仅重塑了社区整洁美观的“面子”,更夯实了基层精细化治理的“里子”,实现了居住环境与社区凝聚力的双向提升。

潜移默化,人心回暖,治理工作也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曾经“拍桌子”坚决不同意将生活区与厂房分开的少数房东,目睹小区变化后,不仅主动将两者分开,还积极加入小区自治委员会,成为小区治理热心人。

富竹小区党支部书记、物管会主任吴孔军,19岁时从湖北来株洲,赚钱后在富竹小区建了一栋10层楼房。这栋楼厂房和宿舍混用,100多人在此上班,消防安全隐患极大。今年他投入8万多元将整栋楼安装了喷淋系统,逢人就说:“现在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合泰社区金园网格党支部的“片长”唐志国,另一重身份是服装加工企业“玲智婷”公司老板。在见证了治理工作队整治消防通道,解决企业货物运输堵塞难题后表示:“现在我真切感受到,消防通道就是‘生命通道’,也是产业的‘发展通道’。”

基层治理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

片区治理工作队从环境改善入手赢取信任,通过民主协商精准捕捉民生需求,再以实际行动展现治理的决心和成效,让群众看到了更长远的利益。

“解题”见效:基层治理,需要力度,更要韧性

经过一年多攻坚,曾经污水横流、道路狭窄、隐患丛生的“城中村”,如今铺设了管网、拓宽了道路,违建拆除后环境整洁有序,居民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目前,合泰、富家垅片区已拆除违建超过3000平方米、格子房10.3万平方米,新增消防喷淋22.82万平方米、消防楼梯42个、消防栓444个,消除了生产、生活、仓储“三合一”场所。

而在此之前,合泰、富家垅片区的治理史上,从不缺乏“雷霆行动”:2008年淘汰1965台土锅炉,2014年开展区域性消防整治,2022年拆除9.8万平米格子房……但运动式治理总是陷入“投入大—反弹快—再投入”的怪圈。

随着整治工作走向“深水区”,如何避免反弹,实现长效治理?

线索藏在制度创新里。

“9+5+4”工作清单中,清晰列明9项消防安全整改、5项环境卫生整治、4项基层治理任务,每项任务都对应着“巡查—反馈—交办—处置—回头看”的闭环流程;

《自建房整治标准手册》的出台,将消防间距、荷载标准等技术规范转化为可操作的“明白纸”,让房东和企业主知道“改什么、怎么改、改后得什么”;

“社区合伙人”机制引入后,86家企业和社会组织带着300余万元资源“入伙”,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的多元投入模式……

从实践中走来,荷塘区打破传统治理思维,一项项创新举措不断涌现、环环相扣,持续释放叠加成效。

一方面,模式创新为社会力量参与治理腾出空间,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创稳”的跨越。

另一方面,推动治理体系从单纯的“物理改造”迈向深度的“化学融合”,让治理扎根于市井生活。

隐患消除了,资源聚起来了,地区经济的“动脉引擎”也就有了持续发力的底气。

面对产业转型压力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荷塘区委、区政府主动作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发展。全区依托“产业大脑”,完善全链条服务与要素保障体系,培育“株洲女裤”区域品牌,创新打造“上厂下店”模式,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打开发展新局面。

“让‘治理力量’赋能‘经济增量’,再转化为‘民生质量’,是构建共治生态的核心纽带,也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荷塘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坚定地表示。

破局“治乱”,谋局“治兴”。社会治理既需要雷霆出击的力度,更需要自发而为的韧性。当个体利益与公共福祉形成共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便化作连通民心与发展的“高速路”,让城市肌理在精细化管理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荷塘区基层治理的实践,既是问卷,也是答卷;既是结果,也是开始。这片土地上,缝纫机的节奏依然急促,却已然多了份从容与韵律。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