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意识形态资源数字化应用三重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其资源的数字化应用效能,直接关系到主流思想舆论的巩固壮大。然而,实践中仍面临资源转化不畅、内容吸引力不足、传播精准度不高等多重困境。破解这些难题,必须紧扣数字化发展规律,精准发力于技术适配、内容创新与传播效能三大关键环节,打通堵点,激活存量,提升效能。
以技术适配为要,筑牢资源转化的数字基石。数字技术是意识形态资源有效转化、高效流通与深度应用的基础支撑和先决条件,是破解“沉睡资源”难题的一把钥匙。为此,要精研核心技术。主动拥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着力构建统一、智能、安全的意识形态资源数字化平台。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资源语义网络,通过分布式存储与智能标签体系实现精准治理;引入AI辅助进行内容深度挖掘与智能检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要精心构建平台。打破“数据孤岛”,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意识形态资源库互联互通。建设国家级或省级意识形态资源数字化中心,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集成资源管理、智能分析、安全防护、用户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真正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以内容创新为核,激活意识形态的数字生命。内容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载体和价值核心,数字化应用的成功与否,核心在于能否赋予传统内容崭新的数字形态与蓬勃的网络生命力,使之真正“活”起来、“火”起来。要精制数字内容。要对经典理论、政策文件、历史故事、英模事迹等宝贵资源进行深度“数字转译”与创意开发。运用故事化叙述、场景化呈现、沉浸式体验等手段,将抽象理论融入生动实践,使主流价值可亲、可感、可及。要精心培育队伍。建立“内容+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鼓励专业机构、高校、主流媒体与互联网平台深度合作。设立意识形态资源数字化创新实验室或孵化基地,探索AI辅助创作、VR/AR赋能体验等新模式,持续产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技术锐度、既有价值高度又有情感温度的数字内容精品,赋予意识形态资源蓬勃的数字生命力。
以传播效能为纲,拓宽价值引领的数字路径。数字化传播的终极目标并非信息的简单覆盖,而是实现主流思想价值的精准触达、深度渗透与有效引领,仅靠“大水漫灌”式推送,极易在信息海洋中被淹没,削弱传播效果。为此,要织密“云端经线”、架设“指尖纬线”。深入研究不同网络社群的信息接收习惯、偏好及圈层文化,构建覆盖主流媒体、商业平台、社交媒体、垂直社区的全方位立体化传播矩阵。运用用户画像技术进行精准分发,将适配的意识形态数字内容“滴灌”至目标群体。要建立传播“数字心电图”。构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与快速响应机制,对错误思潮和有害信息进行精准识别与有力批驳,在精准高效的传播中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确保主流价值在数字空间牢牢占据主导地位。
(作者单位分别为:衡阳师范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