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湖湘文化遗产 讲好湖湘文化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为我们在新时代守护诠释湖湘文化遗产、讲好湖湘文化故事指明了方向。
夯实基础,加强湖湘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湖湘大地的文物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根脉的生动载体。保护这些珍贵遗产,就是守护民族记忆、传承历史文脉、维系精神家园。必须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六大工程”,系统梳理湖湘丰富的文物考古资源,全面摸清文物家底,重点推进中华文明探源、“湖南简牍”保护研究、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研究以及四方城遗址、高庙遗址等重要考古遗址挖掘与保护等关键项目,确保文化瑰宝得到有效挖掘、科学管理和妥善保护,夯实实体实物基础。加强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及特色非遗场馆的建设、管理与使用。如在文物修复领域运用“科技检测+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式,既实现瑰宝的“修旧如旧”,更追求“知旧焕新”的深化理解,全面提升文物研究、陈列展览、项目管理、文创开发及开放服务等综合能力。
彰显价值,深化湖湘文化遗产的研究与阐发。推动湖湘文化传承的关键,还在于深化研究与价值阐发。需开展跨学科系统研究,依托国家及省市级项目,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力量,从历史、考古、哲学、文学、民俗、宗教、文献等多维视角,对湖湘文化进行宏观微观并济的深入探索,扎实呈现文化的渊源与实证。深入实施国家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完善“大师带徒”长效机制,确保诸如武陵文化走廊的土家族打溜子、湘西苗歌、桑植民歌等原生态艺术代代相传。强化科技赋能,运用全息投影、沉浸式体验等数字化技术,实现文化基因的转化与再生。如采用三维扫描精准修复永州浯溪碑林,或数字复现湘绣千年针法。通过这种符号、技术与叙事的融合,有效驱动湖湘文化遗产“传下去、活起来、走出去”,让文化基因深度浸润现代生活与生命体验。
创新传播,讲好湖湘文化遗产的当代故事。讲好并传播好故事,才能让文化遗产基因传承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需创新传承路径,将传统文化系统纳入课程体系,广泛开展文物文旅研学、文化创意大赛等活动,增强文化的寻根问道意识;运用游戏、动漫、音乐、舞蹈等形式及AI、VR/AR技术开发沉浸式数字展览,创新表达文化内涵。深度借力现代科技,统筹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真正激活“馆藏文物”“大地遗产”“古籍文字”,深度开掘文化遗产多维价值,助推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要大力拓展传播渠道,搭建山海App等载体,依托文化论坛、展览等平台,打造多模态、分众化、高流量内容产品,创新构建线上线下、内宣外宣协同传播机制。要精心进行活化转换,多渠道多角度让湖湘“文物说话”“史料说话”“非遗说话”,讲好丰富的文化遗产所蕴藏的精彩动人故事,从而厚植根脉,润物无声,持续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