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地方党史讲活高校思政课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明确提出,“用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渠道,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高校应用活地方党史资源,积极探索常态化推进地方党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有效路径,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效果。郴州是一座党史资源丰富的革命城市,是湘南起义策源地、“第一军规”颁布地、“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711功勋铀矿所在地、中国女排腾飞地。近年来,郴州加快构建常态化融合机制,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育人新实践模式。
加强校地合作,探索校地共建。坚持党对地方党史三进工作的领导,党委成立专门的思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高校为主体,教育、文旅、党史办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将地方党史三进工作统一研究、统一部署、统一调度,形成跨部门跨单位跨系统多方协作的体制。联合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关于地方党史的教学科研活动,深度挖掘本地党史资源,共同研发地方党史课程教材、构建地方党史教师队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共同推动地方党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立足课堂主阵地,创新教学方法。加快对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建设,将地方党史课程纳入必修课。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培训、实地考察和研究,帮助教师掌握地方党史资源的基本知识、教学特点和运用技巧。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改革,探索符合学生实际和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利用全新交互式新媒体平台设置郴州党史云展馆、党史日志、党史书单、党史影像等网上云平台,开展线上学习、线上观展、现场宣讲。通过3D技术重现湘南起义等场景,在虚拟空间构建沉浸式、交互式教学体验,打造多维课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地方党史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出党史地域性,开设多维专题。紧扣地方党史的独特性,充分挖掘郴州地方党史资源,研究提炼可教学的素材,开设不同维度的教学专题,使地方党史课程更多元、更立体。比如,围绕湘南起义历史事件,开设中国革命专题党史课程;开发黄克诚、邓中夏等革命家故居研学课程,开展乡村振兴主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党史题材的非遗文化“昆曲进校园”活动,引领学生在了解感受昆曲魅力的同时更加直观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革命前辈大无畏的精神。
拓展实践教学,增强育人实效。地方党史资源是天然的思政实践课程资源,要善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多运用实践教学,提升育人成效。比如,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研学、邀请郴州党史专家或革命历史见证者进行专题讲座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地方党史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让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感染力、生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红色景区的志愿服务、乡村调研、支农支教、文旅宣传、文创设计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开展自主研究,进一步加深师生在地方党史推广方面的参与度,增强使命感和自豪感。
(作者单位:郴州技师学院)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