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向国际青年讲好中国人权故事

作者:杜沂蒙 来源:2025年第16期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6日 10时10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向国际青年讲好中国人权故事.png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讲好中国人权故事,运用形象化、具体化的表达方式,增强当代中国人权观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关键在于青年之间的交往。青年是国际社会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向各国青年讲好中国人权故事,可以让中国声音更加深入人心,让中国理念传播更远。

活用“青言青语”,增强故事穿透力。当代青年价值多元、思维活跃、开放包容,只有将抽象的人权理念转化为青年群体听得懂、愿意听的“青言青语”,激发青年情感共鸣,才能真正打动青年。一是“说青年话”。通过主动设置议题、回应青年诉求、解答青年困惑等形式调动青年参与积极性,用具有创新性、简洁性、时代性的话语表达,让中国人权故事“活”起来,吸引青年关注。二是“让青年说话”。推动我国青年走向国际舞台,通过参加对外人文交流活动、参与联合国人权事务等,从中国人权故事的“旁观者”、倾听者变为参与者、传播者。例如,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青年领袖”称号的90后青年柳济琛,他创办的“光盘打卡”小程序,大多数用户都是年轻人,他还曾与7名中国青年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青年论坛,分享推动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的理念和实践。以青年影响青年,可有效提升中国人权理念的触达率,促进中国人权故事的国际传播。

多用“他言他语”,提升故事说服力。青年强调自我意识、注重自我价值,客观中立、实践印证的声音更易被接受和信任。一是突出“他视角”呈现。注重“外眼看中国”,从外国青年政要、外国普通青年等不同视角感受中国人权理念、中国人权成就。2022年起已连续举办3届的“世界青年发展论坛”,通过论坛、对话、研修营等形式每年吸引100多个国家的上千名青年代表,到中国各地感受科技、文化、城乡发展现状。二是采用“互动式”传播。从单向输出转变为双向互动,推动国际青年亲身体验当代中国人权实践。扎根内蒙古毛乌素治沙数十年的殷玉珍,不仅带动美国小伙唐纳德·阿什顿·琼斯多次在植树季节参与其中,累计种下2000多棵树,还影响到更多国际友人慕名加入进来,从而使中国的治沙模式具有了世界意义。

巧用“微言微语”,强化故事感染力。相较于宏大叙事,青年群体更青睐短、平、快的“微传播”,通过巧用“微言微语”,可促使国外青年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入认同我国的人权理念。一是小窗口讲。“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人人皆可发声的社交媒体,在传播声量、精准触达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网络叙事更易被青年青睐。今年年初,大批美国TikTok用户涌入小红书App,不仅让他们认识了真实的中国,甚至不少人表示想到中国亲身感受。二是讲小故事。普通人物的平凡故事,饱含真情实感,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能触达青年内心深处。例如,“中国手语律师第一人”唐帅,不仅为权益遭受侵害的聋哑人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还利用周末时间教法学专业学生手语。千千万万个“唐帅”的故事能让国外青年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权事业在细微之处的进步与成就,传递出中国人权理念的深刻内涵。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报社)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