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整治“内卷式”竞争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近年来,“内卷式”竞争制约了经济发展质量,也让不少新领域、新赛道企业深受其害。比如工业机器人领域,龙头企业使用互不兼容的操作系统,中小厂商被迫接受高达20%的生态准入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着力整治一些领域的‘内卷式’竞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4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正式实施,充分体现了决策层整治这一问题的坚定决心。我们要清醒认识“内卷式”竞争的危害和成因,科学有效整治“内卷式”竞争。
“内卷式”竞争成为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主要障碍
“内卷式”竞争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既影响了经济效率,又影响了市场秩序,还影响了长期竞争力。
“内卷式”竞争诱发资源错配与效率损失。“内卷式”竞争使得企业更注重价格战、营销战等同质化竞争,在有限市场空间内进行低水平重复博弈,使得生产性投入挤压发展性投入,导致资源配置扭曲、创新动力不足,劳动者无法通过“干中学”提升技能和素质,不利于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与深度融合。
“内卷式”竞争诱发市场紊乱。“内卷式”竞争使得企业更关注短期利益,不愿实现技术升级和生产工具的升级,陷入“低技术均衡陷阱”,为获取竞争优势,甚至不惜采用掠夺性定价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最终形成区域性垄断。一些地方政府通过采购倾斜、标准壁垒、补贴扭曲等方式给予支持,加剧形成“低效生存—地方保护—创新抑制—市场分割—要素错配”的垄断闭环,严重破坏全国统一市场的公平性。
“内卷式”竞争抑制创新与长期竞争力。“内卷式”竞争环境下,企业困于存量市场的零和博弈,没有充裕的资金去推动实现劳动对象的拓展和升级。当竞争聚焦于“如何更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而非“如何创造更优资源”,就会出现创新惰性,发展天花板始终存在,无法为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提供新动能。
“内卷式”竞争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产物
“内卷式”竞争由多种因素综合形成,既包含有违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规律,也受制度设计、社会结构等主观因素的深刻影响。
供需结构失衡下的典型囚徒困境催生“内卷式”竞争。“内卷式”竞争滋生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土壤。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特朗普政府不断发动贸易战,影响中国外部市场;另一方面,我国人口众多,但高收入人群占比小,中等收入群体不愿意消费或不敢消费,低收入群体购买力较弱,国民总体消费能力难以支撑国内庞大的产品市场。我国有限的市场容量与丰富的产品供给诱发了供需结构性失衡,一些企业通过价格竞争的方式来清理库存,引发其他企业的跟进,使得整个行业陷入“内卷式”价格竞争的囚徒困境。
高退出壁垒“鲶鱼效应”诱发“内卷式”竞争。当行业市场不景气,面对活跃竞争者,企业赚取不到正常利润甚至出现亏损时,会选择从业务领域撤出来。但如果退出壁垒较高,比如资本密集的制造业,资产专用性和设备专用性较强,企业退出将面临高昂的沉没成本,企业会选择参与“内卷”,通过价格比拼获得市场份额,为企业续命。尽管企业可以获得一时的市场,但以牺牲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创新为代价的竞争,最终会遭到反噬。
现有市场机制“木桶效应”加剧“内卷式”竞争。由于维护公平竞争和整治“内卷式”竞争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制度短板会形成监管空白。比如,在政府层面,有的追求短期政绩,通过优惠政策与补贴措施来刺激产业发展,忽视了国家产业链供应链整体优化的宏观要求,甚至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形成了非中性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形成“政策套利—低效扩张”的路径依赖,引发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
加快破除“内卷式”竞争,使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的大舞台
加快破除“内卷式”竞争、建设公平竞争的统一大市场,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更高维度考验,关键在于将“内卷压力”转化为“创新张力”。
通过系统性的供需两侧协同改革,实现消费市场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转变。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制度体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积极培育首发经济、低空经济、银发经济等新消费业态,创新夜间经济等消费场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数字化消费积分通兑应用,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制度创新破除行政性垄断,推动市场主体行为从“政策套利”转向“创新获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细化《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及相关实施细则,清理或废止那些涉及面广、影响力大,且对市场公平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政策。建立权力负面清单,扩大公平竞争审查范围,减少市场准入的限制壁垒,从法律层面厘清公平竞争与“内卷式”竞争的边界,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实现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质变。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技术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耦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形成创新驱动生态。推动产业部门立足高端产业和环节推进科技创新,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的协同,形成支撑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推动科技创新有效对接市场,把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促进产品迭代更新,推动企业从“卷价格”“卷产能”向“卷技术”“卷生态”转型。
完善关键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要素市场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跃升”。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不断完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培育长期投资生态并丰富金融产品供给,通过制度创新壮大耐心资本。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构建多层次数据交易市场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交易规则和标准体系,探索数据交易市场评级管理机制,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
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实现由“单打独斗”向“多元发力”转型。政府部门要树立正确的绩效观,聚焦国家产业链供应链整体优化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瞄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力。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机制的作用,抓牢行业标准建设,制定低价恶性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及罚则,规范企业行为。优化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市场出清通道,允许低效企业淘汰。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