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一亩三分地”观念 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破除“一亩三分地”观念,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是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既是重大理论问题,更是紧迫的实践问题。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必须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把工作放到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去思考谋划。抛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迷思,推倒“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权力心墙,该放给市场的放足放到位,把政府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让“两只手”的优势都发挥出来,让“小局”服务于“大局”。
全面准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命题。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新理念。他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重要论断突破了传统理论中政府与市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阐明了政府和市场更好结合的内在逻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实践也告诉我们,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一定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观念,讲辩证法、两点论。必须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通过高效配置生产要素、促进市场主体形成、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可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进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然而,市场调节也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以及资本无序发展等问题,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发挥更好作用。政府通过科学制定政策、优化制度设计,调配资源、前瞻布局、精准施策,建立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以及积极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有效弥补市场失灵,为市场有效运行提供基础支撑。可见,让市场更有效,需要政府更有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须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各展其长。
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核心和前提。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等呈现诸多新特点,迫切要求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从经济增长看,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收窄,要求更大程度释放市场经营主体活力,提高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就要求在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上,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改变政府配置资源和组织扩大要素投入的传统做法,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让一切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经济发展尽快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从结构调整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产业产能接近或达到上限,依靠“铺摊子”扩大产能推动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供需失衡的制约,要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价值链水平。这就要求在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上,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改变政府配置资源和主导结构调整的传统做法,更加注重发挥竞争政策的作用,通过市场价格调节供给和需求,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优胜劣汰,实现经济总量供需动态平衡和产业结构动态优化调整。
从动能转换看,房地产和基建等传统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而新动能还无法抵补传统动能的衰减,要求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新动能。这就要求在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上,更加注重发挥经营主体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加快培育新产业、新服务、新业态,引入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形成新旧动能有序接续的新局面。
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重要目标。这是对“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深刻反思,也是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关系上讲辩证法、两点论的集中体现。“放得活”,“放”是前提,“活”是结果。“放”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在放活经济的同时,需要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市场监管。但政府的“管”不是什么都管,也不是管得越多越好,而是管好政府应该管、管得了、管得好的事情。无论是“放”还是“管”,目的都是为了“活”。“管得住”是为“放得活”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要“管得住”,还要“管得好”。
“放乱收死”现象主要表现为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并存,这不仅束缚了经营主体活力,阻碍了市场和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或加剧了市场失灵的问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建设市场、尊重市场、信任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情,就要尽量交给市场。只有市场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才由政府来管。把握好“放”和“管”的边界,明确政府在哪些领域“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总的方向还是要坚持简政放权,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用政府“管”的减法换取市场“活”的加法。政府“有所为”,主要体现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政府“有所不为”,就是要破除“一亩三分地”观念,防止对微观主体活动的不当干预,不搞地方保护主义,不搞自我循环的小系统。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研究员)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