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让“大市场”成为“强市场”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重要论述

作者:孟虹 龚云 来源:2025年第16期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6日 11时05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让“大市场”成为“强市场”.png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在“十五五”时期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市场体系建设,谋划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总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实践逻辑的重要论述,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大市场”成为“强市场”,提供了科学指引和重要遵循。

构建规则统一、竞争有序、配置高效且监管完善的现代化市场体系

关于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从法治制度、竞争规则层面阐释了市场体系的内涵。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一重要论述,全面概括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特征,并从制度、要素以及政府职能的角度科学界定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涵。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配置,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指明全国统一大市场要素改革、高标准规则、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内在规定性,深化了这一理念的战略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系列重要论述,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与我国国情,从多维度、深层次阐明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涵与特征,即规则统一、竞争有序、配置高效、监管完善的现代化市场体系。全国统一大市场理论是我们党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商品等价交换和自由竞争的市场运行基本原理,在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规律性特征,形成的系统、科学且具有前瞻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根本遵循。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途径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在于实现国内大循环的畅通无阻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相互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当前,我国市场规模已居世界前列,但部分地区依旧存在隐性壁垒,商品跨省流通成本较发达国家高10%~15%。这就制约了国内大循环的顺畅运行。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其中之一就是“各自为政、画地为牢,不关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只考虑本地区本区域小市场、搞自己的小循环”。我们只有破除这些误区,将区域市场整合为超大规模的统一市场,才能夯实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基础。通过统一市场准入规则、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引领各地各部门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做到“全国一盘棋”。同时,通过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打造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消除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和合理配置的瓶颈制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市场资源优势,从而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破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新路径。从要素配置视角来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致力于破除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性藩篱。当前我国构建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体系,打破户籍、土地等制度壁垒,劳动力可依据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自由选择就业区域。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凭借丰富资源与较低生产成本,吸引劳动力与资本回流,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从产业协同视角来看,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优化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具体而言,东部沿海地区依托科技研发与高端人才集聚优势,重点布局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科技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中西部地区则凭借劳动力资源禀赋与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及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通过构建跨区域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机制,形成要素互补、协同联动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进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性与协调性,对于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实现路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通过优化收入分配机制、赋能中小微企业与深层次支撑乡村振兴等实践方式,全国统一大市场从多个维度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现实支撑。如在协同三次分配的过程中,初次分配环节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要素自由流动与市场规模效应,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奠定劳动者报酬增长的经济基础;再分配过程中,为政府转移支付、社保等调节分配提供支撑,助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多元收入差距;同时通过财富的第三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再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能够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在深化改革中统筹部署、稳步推进“大市场”成为“强市场”

从“大市场”到“强市场”的转变,本质上是市场功能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是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关键转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经济的本质是等价交换与自由竞争,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在于能够通过有为政府的制度设计,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盲目性与局限性。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正是这一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具体化。它通过制度规则的统一性、要素配置的高效性、市场环境的公平性、市场体系的开放性,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整体优化。

“大市场”向“强市场”的转变需要不断完善我国市场基础制度。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规则经济,而统一规则是市场高效运行的前提。长期以来,中国市场的“大”主要体现在规模上,但不“强”的根源之一是制度规则的不统一。地方保护主义、行政垄断、隐性壁垒等现象,导致市场分割与要素流动受阻,制约了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深化改革必须将制度规则统一作为核心任务,打破行政壁垒与区域分割,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制度协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具体而言,就是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强化对各类市场主体财产权的平等保护,消除产权保护中的所有制歧视;要通过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缩减清单事项,推动“非禁即入”原则全面落地,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市场;要通过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刚性约束,建立常态化审查与违规清理机制,从源头上遏制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等重要政策文件的先后发布,明确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总体要求、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共同构建起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基础。

“大市场”向“强市场”的转变需要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素是市场的血液,其流动效率直接决定市场活力。传统体制下,土地、资本、劳动力、数据等要素的配置往往受到行政干预,导致要素价格扭曲与资源错配。因此需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要素从“行政配置”向“市场配置”转变,通过建立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机制、要素流动自主有序机制、要素配置高效公平机制,释放要素潜力。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为例,不仅打破了土地要素的城乡壁垒,而且通过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平台和交易规则,进一步提升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了城乡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践表明,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不仅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一步,更是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抓手。

“大市场”向“强市场”的转变需要遵循基本要求。2025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相较此前提出的“五统一”“一破除”,此次会议首次提出了“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的基本要求,并强调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统一政府行为尺度,就是要厘清有为有效边界,这是“强市场”建设的重要保障。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并非对立,而是要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实践表明,市场的“强”离不开政府的“有为”,但政府的“有为”必须以尊重市场规律为前提。因此,深化改革必须推动政府职能从“干预型”向“服务型+监管型”转变,通过监管现代化与法治化,保障市场公平竞争。而“一破除”到“一开放”的变化,是从“破除壁垒”转变到“开放赋能”。“一破除”聚焦解决国内市场的行政壁垒和制度性梗阻,“一开放”则更加强调双向开放协同,在对内开放中深化劳动力、资本、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在对外开放中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扩大制度型开放,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作者分别系中国社科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