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湖水掩映的故事

作者:刘克邦 来源:2025年第15期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1日 08时10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湖水掩映的故事.png

一湖水,一个故事。当湖水与它的“相好”携手时,故事就像满天的星星,你是数不过来的。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979年前,大文学家范仲淹尽管没到过岳阳楼,应好友滕子京之邀,却写下了《岳阳楼记》这篇不朽之作,将洞庭湖那波澜壮阔的景象、雄浑磅礴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洞庭湖因《岳阳楼记》有了灵魂,《岳阳楼记》亦因洞庭湖魅力无限。可又有谁知道,洞庭湖还是一位心胸宽阔、宅心仁厚的王者,它顺从大势将湖水推向万水汇集共奏欢歌的长江时,动了恻隐之心,悄然地收缩流口,放缓水速,让清冽的湖水,悠悠流向另一处神秘之地。于是,在岳阳城南,南湖这一天生丽质、娇俏动人的“女孩”便飘然而至。

如果说,岳阳楼是岳阳响当当的“千年历史长卷”,是屹立不倒的“精神丰碑”,那南湖则是岳阳别具一格的“生态会客厅”和惬意悠然的“诗意栖息地”。这里,处处是景,步步有诗,是人们观光休闲、舒缓身心的绝佳胜地。

岳阳博物馆则是南湖边一道独特的风景。它悄然静立,独居一隅,像一位从悠远时空隧道中缓缓走来的智者,仪态万千,目光如炬,看山色、水色与城市气色交相辉映,听风声、鸟声、涛声与人们笑声交织成曲,思接千载,神游万仞,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深根植、浸染于这片土地。

博物馆门楼上面“岳阳博物馆”5个大字,是大书法家赵朴初写的,字体刚柔并济,特别韵味。我们顺着台阶,拾级而上,走进了这座肃穆庄严、古朴典雅的博物馆。

大厅展柜里,一件件锈迹斑斑、布满岁月痕迹的文物,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一册册泛黄卷轴、记载远古奇妙的典籍,在静静地闪烁着悠远的辉光。我们凝视着这些文物,揣摩千年前先祖茹毛饮血的艰难境遇,寻觅他们在刀耕火种生存状况下奋力抗争的隐秘足迹,感慨历史长河变幻莫测、奔流不息,惊叹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二楼,1200余件珍贵文物闪亮登场,向人们述说岳阳的前世今生。在这些文物中,有4件青铜器尤为珍贵。“商代鱼纹铜罍”“西周龙纹铜铙”“春秋兽首蟠虺纹铜盉”和“春秋愠儿青铜盏”,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堪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讲解员兴致勃勃地向我们讲述了两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82年9月,岳阳县荣家湾公社农科二队。一个小孩在鲂鱼山上放牛时,突然发现山地里露出一个小兽头模样的“怪物”,吓得惊慌失措,撒腿就跑。小孩的父亲闻讯后,扛起锄头就赶往现场,小心翼翼地挖掘,竟挖出了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商代鱼纹铜罍,并交给了文物管理部门。这件铜罍,制作工艺精湛,牺首、兽面、凤鸟、扉棱等造型栩栩如生,圆涡纹、“米”字纹、鱼纹等纹饰细腻精美,极为罕见,为博物馆的馆藏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1986年春天,在岳阳县筻口镇莲塘村凤形咀的荒山上,盗墓人鬼鬼祟祟的身影引起了村民的警觉,村民迅即向文物部门反映。文物部门勘察后发现,这里竟是越人墓。老考古队员赵立恒不顾危险,毅然下到六七米深的墓底挖掘,险些被崩塌的泥土掩埋,最终成功挖掘出好几件春秋时期的随葬青铜器。其中一件青铜盏,造型独特,扁圆形,盖隆起,蛇盘镂空提手,腹饰绹索纹,盖饰蟠螭纹、蟠虺纹和变形蝉纹。因器内铭文中有“愠儿”二字,文物部门将其命名为“春秋愠儿青铜盏”。在全国出土的十几件珍稀楚式铜盏中,此件是唯一刻有铭文的物件。

这两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久久端详这些原物,联想起它们出土时的场景,“岳阳百姓善良、质朴和真诚”这些词汇突然就闪现在我的脑海。他们不存私心,不见利忘义,珍惜文物,守护国宝,正与《岳阳楼记》倡导的人生品格和思想境界不谋而合。在当今时代,我们的民族要蓬勃发展、走向辉煌,需要的就是这种“平实”与“自觉”!

展厅中,除了珍贵的青铜器,青瓷文物同样引人注目。“青瓷舞女伎乐俑群”8位乐伎盘坐一排,笑靥如花,专注地吹拉弹奏,陶醉在美妙的乐曲中;“青瓷牛车”,同样设计精巧、工艺精细、画面逼真,生动地再现了唐代盛世“服牛驾车”便捷、成熟的交通方式。

一叶知秋,我们从这两件珍贵的青瓷文物中,窥见了1000多年前此地百姓物质生活的丰裕富足与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它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岳阳早期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达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还为我们研究和考证唐代历史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可靠的实物证据。

在中国古代瓷器的璀璨星河中,青瓷器的诞生离不开窑火的“锤炼”。岳州窑,作为隋唐时期六大名窑之一,承载着千年的制瓷智慧与历史底蕴。在又一展厅,一座青瓷窑微型实景映入我们的眼帘,它是考古工作者在湘阴县城关镇马王墈发掘出的隋代青瓷龙窑后制作的模型。这座龙窑长8米、宽2米,以20度的坡度顺势而建。令人惊叹的是,虽经岁月洗礼,窑室、窑门、窑壁、火道、烟囱仍完好如初,一应俱全,随之出土的碗、钵、罐、壶、盂、砚等青瓷器品种多样,造型精巧,釉色晶莹剔透。岳州窑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且最完整采用匣钵装烧法的青瓷龙窑,更是古代精湛制瓷工艺的“活化石”。“湘阴是个万窑窝,要进城门过窑坡。”湘阴至今仍流传的这句民谣,形象地描绘了湘阴历史上瓷窑林立、窑火不断的繁荣景象。

“方圆之城——七星墩遗址出土文物修复展”设于一楼,集中展示华容县东山镇东旭村七星墩遗址及其出土文物。7座神秘土墩在广袤洞庭平原尘封5000年后,终以惊世之姿重见天日。25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外圆内方”的双层城壕形制,高等级宫殿区、生活居住区、手工作坊区与墓葬区的规划布局,以及石器、陶器、玉器、漆木器、骨角器等器具的丰富呈现,既反映了远古先民们顽强生存的图景,亦见证了他们聚城而居的生存智慧,更赋予这片土地神奇色彩与厚重底蕴。

时间过得真快,博物馆这盘精深与浩博的佳肴,容不得我细细咀嚼。但匆匆一瞥,却让我收获满满。从博物馆出来,只见南湖在阳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格外妖娆与明亮。

上一篇 故乡的橘树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