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抗战美术:刀笔绘山河 木刻镌烽烟

作者:谢静 邓菊香 来源:2025年第15期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1日 08时30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抗战美术:刀笔绘山河 木刻镌烽烟.png

作为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美术跳脱了语言的桎梏,以不同的媒介、形式和艺术手法,或揭露日寇暴行、唤醒民族意识,或动员民众支前、慰劳前方将士,或激发战士斗志、英勇杀敌,彰显了中华儿女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不屈意志。与此同时,美术工作者以画笔、刻刀为武器,将艺术追求融入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大潮,凝聚起“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的民族共识,构筑起中国近现代艺术坚实的文艺堡垒。

现场探寻:战火中淬炼出的艺术“栋梁”

湘西凤凰古城内,离沱江边的北城墙约200米处,有条南北走向的文星街,画家黄永玉的祖宅“古椿书屋”便坐落在街内文庙边。因屋场有一棵大椿树,数人才能合抱,“古椿书屋”由此得名。祖宅到现在还留有黄永玉4岁时涂鸦的画作和他的字迹:“我们一家人,人人有事做。”

1937年,黄永玉到厦门集美学校就读,后加入“东南木刻协会”学习木刻创作。1939年,他在《大众木刻》发表了人生中第一幅木刻作品《下场》。1943年,黄永玉随“战地服务团”前往闽中执教期间,手拓印《烽火闽江》木刻集、《春山春水》木刻集。后因战乱漂泊到赣州,他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第二巡回戏剧教育队见习队员,结识了汇集到赣南的画家张乐平、陆志庠、荒烟和梁永泰等。受他们的熏陶,黄永玉创作了《失去的乐园》《饥饿的银河》《东北啊!》《小草》等一批反映社会现实、宣传爱国主义、反对侵略战争的木刻作品。到上海后,他经野夫、李桦、陈烟桥、章西涯先生介绍参加“中华全国木刻协会”,投入到鲁迅所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中,创作了《你这个坏东西》《消灭打手》等一批反侵略、反饥饿、反内战的木刻作品和传单。“我随身背着一块被人当笑话讲的十几斤重的磨刀石,一听到枪炮声,背起背囊跟人便跑……”他仿若一个冲锋陷阵的战士,木刻刀就是他随身携带的武器!

从凤凰古城驱车400多公里,来到平江县三阳乡的周令钊美术馆,馆内珍藏了周令钊与其妻陈若菊创作的作品260余幅。著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周令钊绘制了开国大典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画像;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少先队队旗设计;担任第二、三、四套人民币票面的整体设计;还主笔设计了共青团团旗、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等。

曾担任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周令钊出生于平江,他从小酷爱美术。抗战爆发后,周令钊参加了湖南省抗敌画会。1938年,他进入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与时任美术科科长徐悲鸿一起进行抗日宣传。周令钊不仅为田汉创办的《抗战日报》副刊作插画,还参加漫画宣传队,在《抗战漫画》杂志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如《牛大哥一死报国》和连环画《王老五当兵打日本》等。同时,他还参与了室外壁画《全民抗战》的绘制。

如今行至长沙天心阁、八角亭、太平老街等地,昔日抗战的宣传画仍依稀可见。抗战美术,以画笔为器,以刻刀为刃,用艺术的力量唤起了民众的抗战意识,刻下了“以艺救国”的鲜明印记。

历史回响:美术抗战的“湘”力量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上海、南京相继沦陷。湖南因其“绾毂南北,控制东西”的重要地理位置,成为后方交通、文化、资源的重心之一,吸引了大量从沦陷区南下的文化人士和艺术家。国立北平艺专、杭州艺专等院校相继迁入,给湖南的美术事业带来了活力,不仅促进了湖南抗战美术的繁荣发展,还为中国抗战美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木刻版画因制作材料简单且表现力强,极具战斗性,迅速成为民众抗战宣传的有力武器,在湖南抗战美术中占据着核心地位。1938年,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湖南分会在李桦、温涛的组织下,开展了大量抗战宣传工作。一是举办了一系列木刻展览会,包括“抗战元旦木刻展”“七七抗战三周年流动木刻展”“保卫大湖南木刻展”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二是在出版物方面,分会出版了《抗战木刻选集》,在《阵中日报》出版《木刻导报》副刊,在茶陵《开明日报》出版《诗与木刻》不定期刊,之后又创办《抗战木刻》周刊,发行小型会报《木运广播月刊》。李桦作为当时在湖南最活跃的版画家,创作的木刻版画《怒吼吧,中国!》堪称经典。他还出版了个人木刻集《烽烟集》《美术新论》。这些出版物不仅发表了大量抗战作品,还刊登了许多关于木刻艺术的理论文章和创作经验,对推动木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开设木刻讲座、举办木刻函授班。由李桦编辑的自学讲义《绘画十讲》在《木刻导报》登出,学员增至百余人,遍布湖南和西南各省。随着木刻队伍的不断扩大,木刻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对宣传抗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漫画,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和批判性的艺术形式,在抗战时期的湖南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南的漫画工作者以画笔为武器,创作了大量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鼓舞军民抗战斗志的作品。其中田汉主编的《抗战日报》推出漫画专栏,在湖南报刊中独树一帜。刊登了包括张乐平的《敌人的外表和内容》、廖冰兄的《宁饿死不屈服》、周令钊的《爸爸受了伤,儿子接上去》等作品,许多读者用“图文并茂,丰富多彩”来赞扬它。本土画家魏猛克倡导用连环画教育群众,七七事变后他创办了《大众日报》,以媒体为阵地,刊发了大量抗战漫画作品。同时,湖南美术工作者还在新闻出版界的支持下,编印了多部抗战画集、画刊,如梁中铭的《抗敌正气画集》《暴日兽行纪实画》等。

虽然油画在抗战时期的湖南不如木刻版画和漫画那样普及,但也不乏一些艺术家坚持创作,用写实和细腻的手法记录历史、表达爱国情怀。如程默在长沙工作期间创作了油画《长沙》,描绘了长沙在抗战时期的景象。此外,一些内迁的艺术家也带来了油画创作的理念和技法,对湖南本地的油画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除了木刻版画、漫画和油画外,抗战时期的湖南美术还包括壁画、雕塑、宣传海报等多种形式,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了湖南抗战美术的多维景观。

当时的湖南美术工作者在城乡各地绘制了大量抗战题材的壁画,这些壁画以其宏大的规模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成为宣传抗战的重要阵地。据华君武回忆:“在长沙遇到了叶浅予率领的漫画队,他们画了大幅的抗日战争题材的漫画巡回展出。”国立艺专女学生王文秋也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场景:“我们这个小组走到长沙有名的闹市区八角亭,发现有一块一丈多宽的白粉墙,这正是一块画壁画的好地方。于是,我们十几个人忙碌起来……”这些壁画和雕塑、宣传海报一样,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也成为记录那段历史的重要艺术作品。

时光如流,金戈铁马的烽火岁月正在远去,为抗日而兴的木刻艺术却变得更加鲜活:那些在画布上跳跃的笔触、墙壁上勾勒的线条、木刻板上雕刻的轮廓,虽经岁月洗礼却清晰可见,并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它激发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从而在战火中诞生了一种坚不可摧的中国力量。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