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彰显高校作为

作者:熊卓然 来源:2025年第15期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1日 09时20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彰显高校作为.png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亟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共同体教育范式。

强化政治引领,构建全域化教育体系。高校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各方面,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环节。健全综合工作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校院两级党建工作责任中,健全民族宗教工作体制机制,围绕专项活动与常态化教育,坚持师生教育与对策研究相结合,构建全链条教育体系。完善立体课程体系。将通识教育与专项课程结合,统筹开设《共同体概论》《少数民族文化》等综合课程,充分挖掘校内外民族共同体教育资源,从价值引导和民族信仰等方面强化共同的道德准则和理想追求。深化校地协同育人。积极与政府、企业等搭建育人平台,联合开展民族文化研究项目;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走进社区宣传民族政策、文化知识等,形成校地协同育人合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文化浸润,培育内生性精神认同。文化具有隐性润育作用。校内宣传可呈现意蕴丰富、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形象,综合施策、有效助力大学生实现共同体意识的自我建构。建构符号化校园叙事。将民族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贯穿起来,努力营造各民族师生互助和谐、亲如一家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湖南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开展“红色研学”“民族文化体验”等特色教育活动。融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把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活动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全面融合、同步推进。在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区域注重展现中华文化,利用校园融媒体宣介民族故事,营造弘扬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举办“民族文化节”,开设民族政策辅导课,将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主题党日教育活动中,引导师生将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念转化为文化信仰、将思想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

创新治理范式,推进高质量发展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细化教育治理体系。坚持制度保障、教学主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提升文化载体效能,为各族师生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夯实高校共同思想根基,加快推动高校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凝聚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强化学术话语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围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等问题,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讲好中国当代发展故事,传播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话语。优化学科支撑结构。科学定位学科建设方向与重点任务,组建跨学科力量联合攻关,鼓励教师围绕共同体意识建设等开展研究,为推动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助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