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中共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主办

怎样破解“内耗”与“焦虑”?

作者:刘宓蜜 来源:2025年第15期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1日 09时30分00秒 编辑:杜庭语

怎样破解“内耗”与“焦虑”?.png

记者问:

本期主持:陈家琦

深夜反复复盘社交场景的“尴尬瞬间”,面对选择时陷入“想太多”的漩涡,被“同辈压力”裹挟着陷入自我怀疑……这些“精神内耗”与“焦虑”的情绪,正悄然成为当代青年生活的“隐形枷锁”。一边在短视频里刷着“拒绝内卷”的宣言,一边在现实中咬着牙追赶同龄人的脚步;既害怕被时代的浪潮抛下,又疲惫于无止境的自我较劲。“内耗”与“焦虑”既是个人成长困境的投射,更是时代转型期的集体阵痛。

在您接触的青年群体中,“内耗”和“焦虑”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当“内耗”消磨斗志,“焦虑”遮蔽方向时,您认为青年该如何调整心态、轻装上阵?从思政教育的视角,我们应当如何引导青年正确认识“内耗”与“焦虑”,将这些情绪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主谈人:刘宓蜜

刘宓蜜,湖南共青团“80、90、00”青年讲师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青年群体的精神状态,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当下,一些青年会深夜反复回味社交场景中的细节,会在同辈进步的参照下滋生自我怀疑,也会在“拒绝内耗”的认知与追赶前行的现实中寻求平衡。这既折射出个体成长的阶段性困惑,更映照出时代转型期青年心灵世界的集体回响,值得我们深入关注与积极引导。

具体来看,青年群体中的“内耗”与“焦虑”呈现出多重形态。

在学业选择、职业规划等关键节点上,青年们往往因执着于“最优解”而陷入犹豫,错失发展机遇。面对多元选项时总希望找到无懈可击的选择。

在社交媒体对他人生活亮点的聚焦呈现中,一些青年在横向对照中产生“落后感”,自我认同随外界评价波动。别人朋友圈中展示的成就、经历与生活片段,容易让青年产生自身发展不足的错觉,进而怀疑自身能力与价值,陷入情绪起伏的循环。

在信息爆炸与选择多元的环境下,部分青年感到“被时代推着走”,陷入“想奋斗却动力不足,想停歇又心有不甘”的矛盾。海量信息与多样选择反而让人迷失方向,不清楚自身真正追求,在“卷”与“躺”的摇摆中倍感无力。

当内耗消磨意志,当焦虑遮挡前路,青年应该怎么做?作为思政工作者,我想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构建“认知—行动—价值”的成长支撑体系,学会如何在时代浪潮中锤炼韧性。

青年在社会实践中扎根成长,走出信息茧房,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区服务、专业实习等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重拾效能感、筑牢意义支点。信息过载容易局限视野,而投身真实的社会实践,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就能真切感受到自身价值。无论是服务社区居民、参与公益项目,还是在实习岗位上应用所学,都能让青年在具体实践中深化对社会的认知,增强担当本领。

青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自勉,坚持冷水浴、野外露宿以磨砺意志。将个体困境置于历史长河中审视,就能认识到当下的挑战是成长必经的阶段。回望历史,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曾面临各自的考验,从先辈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就能以更坚定的信念面对当下的困难。

青年要将“小我”融入“大我”,当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同频共振,奋斗就有了超越个体得失的持久动力。个人的成长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把自身追求融入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事业中,就能在奋斗中找到深厚的意义感。

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困惑走向坚定,是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当青年学会在行动中把握当下,以历史眼光审视自身,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发展洪流,那些曾困扰心灵的焦虑与犹疑,终将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这不仅是个体心智成熟的历练,更是民族复兴征程中不可或缺的青春锻造——当万千青年在时代浪潮中校准航向,民族复兴的巨轮必将获得最坚实的前行力量。

与谈人:

胡小雅 澳门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2022级本科生

当代青年的“内耗”与“焦虑”,本质上是对在成长路途中现实与自我的怀疑。这种在社交压力与未来抉择中汹涌而至的迷茫与恐惧,是对“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定位自我”的真实叩问,亟须“大思政”指引方向。一方面,要引导青年辩证看待“内耗”与“焦虑”。既要正视承载着进取心的“焦虑”,将其转化为进步动力;也要学会与因追求完美而产生的“内耗”和解,避免在自我较劲中消耗斗志。另一方面,需借助思政的力量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解读时代发展规律,阐明个体与社会的共生关系,用价值的“意义感”替代盲目的“攀比心”。

陈慧桐 长沙理工大学新闻学2022级本科生

当代青年的“内耗”与“焦虑”,本质是“做”不达“想”的踏空感。思政教育要成为高效的情绪转化器,关键在于引导青年以行破虚、以行立志、以行聚力。要鼓励青年用具体行动累积真实掌控感,彻底打断空想的负面情绪链条;深刻理解只有主动绘制个人成长轨迹与国家发展节点交汇的人生坐标轴,才能超越心灵折腾的狭隘困局。“内耗”与“焦虑”是心力的无谓空转,青年当为心灵引擎装上实践的“活塞”,将“内耗”“焦虑”的灼热凝炼成自己健康成长的动力。

彭   君 湖南师范大学2023级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

纠结“最优”、困于“对比”、陷于“卷躺”,当代青年的“内耗”与“焦虑”,是心灵在时代变迁激流中的必然回响。而破局之道,就是化思为行。以实践锚定当下,挣脱“完美主义”枷锁,用行动驱散空想,用实干夯实信心;以清醒抵御幻象,穿透社交媒体滤镜,摒弃虚幻比较,专注成长实质;以情怀超越得失,激发青年初心使命,将“小我”困惑熔铸于“大我”征程。把个体的焦虑升华为担当的动力,筑牢抵御风浪的深厚根基。从“内耗”到“创造”,是青春的淬炼与升华。焦虑自消,韧性自生。青年之韧,在每一次踏实的行动里淬炼而成。

下一篇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诚聘  |  合作伙伴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新湘评论》杂志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200001 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1127526(传真)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1125971 举报邮箱地址:xxpl1919@163.com
湘ICP备15001833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430102020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