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拔节”,打开城市生长新空间
——怀化文旅业态转型的观察与思考
在文旅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当下,“资源禀赋”与“发展实效”的失衡,始终是不少城市面临的共性难题。如何将“沉睡”的文旅资源转化为“沸腾”的发展动能,也成为众多资源型城市亟待解答的时代考题。
2025年,怀化很忙。
年初,理发师晓华带来了“听得懂话”的好口碑,让怀化这座城市随着网络上“人民的理发师”称号走进大众视野,街巷里的质朴手艺成为火热出圈的城市文旅新名片,带动周边文旅消费热潮。
5月,麻阳龙舟未赛先火,“苗家汉子驾龙舟逆流而上”“外嫁女为龙舟上红”话题热度飙升,吸引无数外地游客前来观赛助威,感受麻阳龙舟精神中“逆流而上”的韧劲与家国情怀的温度。
9月,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开幕,怀化以全新的文旅风貌迎接八方来客,特色民俗展演、绝美自然风光展示等活动精彩纷呈,全方位展示城市文旅魅力,为全域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福地怀化,懂你如家。”这座曾藏于湘西群山的城市,正以“文化+旅游”为桥梁,打开城市生长的新空间。然而回溯几年前,虽手握高庙遗址、杂交水稻发源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受降地等“王牌资源”,但怀化却一度陷入“资源富矿”与“发展缓慢”的矛盾之困。
“珍珠散落”与“服务缺位”的发展瓶颈
怀化的文化家底不薄。历史上游,7800年前的高庙遗址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白陶凤纹,2200年历史的黔阳古城保留着“九街十八巷”的完整格局,“湘西明珠”洪江古商城见证百年商业文明;再观近现代,芷江受降纪念坊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见证,袁隆平院士在安江农校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书写了杂交水稻科研传奇,还有侗族大歌、花瑶挑花等20余项国家级非遗大放异彩,活态保存的187个中国传统古村落星罗棋布。
但文化资源的“数量优势”不等于文旅发展的“质量优势”,散落的历史遗存、文化符号,若没有系统性规划,便难以形成真正的吸引力。“过去来怀化拍摄,3个景点要跑好几天,游客来了其实很难有连贯丰富的体验。”常跑文旅线的摄影师老周跟记者说道。
2024年以前,怀化文旅发展确实面临着“散、弱、偏”的突出困境。
其一,资源“碎片化”,改革探索不足难以形成合力。虽手握稀缺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如同散落群山的珍珠,没有一条清晰的文化主线串联,也没有一套系统化的业态运营体系承接,缺乏特色体验与深度互动。所以,即使怀化有太多文旅的“单点亮点”,也难以聚合形成“全域爆点”,无法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其二,服务“粗放化”,基础建设薄弱难以满足需求。文旅产业的发展,既需要“文化内核”,也离不开“服务骨架”。早年的怀化,部分景区位置偏远,高端酒店稀缺,民宿卫生与服务难以跟上。“游客开车两小时来,逛一小时就走,不是不想留,是没条件留。”洪江古商城商户李姐回忆,以前每到旅游旺季,总有游客问“有没有好点的酒店”“哪里能吃到正宗侗家菜”,这些问题暴露的,正是“基础服务配套不足”的发展短板。
当前,造成很多文旅项目困境的原因,表面看是消费疲软、竞争内卷,深层看其实是“供给侧创意不足”与“需求端服务脱节”,这便是怀化早年陷入发展困局的重要原因,如今却成为怀化主动求变、破局闯关的突破口。
文化“活态传承”与资源“老旧焕新”的破局实践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开口,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游客‘走进历史’,而不是‘远观历史’。”怀化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在谈及文旅转型时感慨道。
很多时候,文旅发展的“症结”不是“拼资源”,而是比谁能更深刻地理解人性、更敏锐地捕捉时代情绪、更勇敢地打破思维边界。自2024年5月成功申办第五届湖南省旅游发展大会以来,怀化便开启了一场从“资源挖掘”到“体验塑造”的深度变革。针对痛点、立足实际,怀化的解题思路很清晰、做法很务实。
理性守护根脉,不把文化当封存的“古董”。
提质改造一年来,怀化围绕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载体的特性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实际行动将“活态传承+功能适配”的思路深度融入文化资源开发的每一个环节。
在高庙遗址,不搞“圈地看展”的单一形式,而是以“活态还原”为核心,设置原始农业体验等互动环节,让游客从“看遗址”变成“沉浸式”感受史前文明。
在黔阳古城,不走“大拆大建”式改造路径,而是修复19处国保单位,保留原住民生活场景,同时引入汉服体验馆、昌龄书社等轻业态,让游客穿着汉服街边喝茶、逛芙蓉楼。青砖黛瓦间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了生活烟火气。
在安江农校,不作“商业化”过度开发,而是延续“农校研学”的核心功能,设置水稻育种科普课堂与农耕体验区,让游客在观察稻浪、动手实践中感悟科学力量。
尊古融今,方能焕活资源。实践证明,只有尊重文化本真性,同时赋予其现代体验功能,才能避免“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困境。怀化的文化传承,就是让每一段历史都成为“有温度、可参与”的“活力资源”。
精准匹配需求,破解“资源变资产”难题。
从资源优势到产业优势的转化,往往需要一个创新的“催化剂”。对于怀化而言,旅游发展大会就是这个重要“变量”。大会筹备期间,怀化没有盲目跟风建人造景点,而是用“客群细分+场景再造”,给老资源装上新“体验引擎”。
针对年轻人对潮流与怀旧的需求,洪江区闲置的老厂房被改造成“芳华年代”沉浸式街区,工业遗产变成年轻人的“潮流空间”,试运营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达1600人次。
针对文化爱好者的深度体验需求,天问岛以屈原《天问》为核心,打造29盏“天问灯”景观带与“楚辞步道”,搭配《福地长歌》实景游船演艺,50分钟航程,游客既能欣赏㵲水风光,又能沉浸式感受怀化人文历史。
针对亲子家庭对互动研学的需求,五溪非遗园运用VR、AR技术,开发“侗族银饰制作”“五溪剪纸”等交互游戏,让孩子在玩中了解非遗,开园首月接待研学团队超50个。
怀化不缺文旅资源,缺的是让资源“说话”的场景。先搞清楚了“游客是谁、需要什么”,再针对性设计场景,才能让“闲置资源”变成“能产生效益的资产”,激活怀化文旅价值变现的完整链路。
“景民共生”与“产城融合”的民生答卷
只有文旅发展的红利真正流淌到街巷市井、惠及到寻常百姓,这场激发文旅“资源富矿”的蜕变,才算真正落地生根。
借势第五届湖南旅发大会的契机,怀化不仅踩实了“业态创新”的发展路径,更以文旅为纽带,将“景区提质”与“民生改善”紧密绑定,最终实现了“景越美、民越富”的双向奔赴。
一方面,交通网络强化了功能补位。在城区,提质改造红星南路、天星路等20条道路,并构建起“一轴四点”的文旅新格局——以㵲水廊道为“轴”,串联起东盟集、天问岛、榆树湾等景点,既是游客漫步赏景的“慢游道”,也成为周边居民晨练晚憩的“休闲道”;在县域,景区间交通接驳逐步优化,今年,怀化“旅游金三角”旅游专线正式开通,将洪江古商城、安江旅游度假区、黔阳古城三地紧密串联,昔日“资源孤岛”被整合成“全域旅游新场景”。
另一方面,城市功能配套也同步升级。355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告别“硬件老化”,244座公厕提质、5座智慧公交驿站新建,既解决了游客“如厕难、歇脚难”的问题,更让市民日常活动更加舒适。
更重要的是,产销衔接的打通让沿线村镇的农特产品“走得更快、赚得更多”。芷江酸萝卜、黔阳冰糖橙等产品通过专线接驳城区市场,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把“土货”变成“旅游商品”。
文旅产业的核心是“人”,既需要服务游客的“从业者”,更需要享受红利的“老百姓”。怀化始终把“创造就业”作为重要落脚点,让闲置的人力资源变成“增收资本”。针对早年“高端酒店稀缺、民宿服务不规范”的问题,怀化不仅引入专业团队运营精品民宿,更开展“文旅技能培训”。洪江古商城内,数十名本地村民通过客房服务与管理培训,成了民宿“管家”;龙溪古镇在修复三益盐店、临阳公栈等历史建筑后,优先聘用下岗工人、返乡青年担任NPC演员与商铺店员,试运营期间就带动实现“家门口就业”。
这种“懂你如家”的“家乡”模式,恰恰让文旅服务有了独特的地方温度。从业者都是“家门口的人”,对游客的热情里便多了份真诚,对景区的维护就多了份责任,“服务短板”在民生增收中自然补齐。
旅发大会的举办不是“终点”,而是文旅业态发展的“起点”。一个城市的生长拔节,也不是等风来,而是追风去。只要让每一处资源都成为“会说话”的民生载体,每一次升级都化作“看得见”的幸福答卷,怀化就能真正锚定方向、行稳致远,走出“最怀化”的路径。
记者手记:
三粒“种子”,孕育城市生长力量
文旅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方水土所特有的“不可复制”的文化基因。怀化文旅三粒“种子”的培育之道,给出了破局样本,而背后的发展逻辑,值得深思。
第一粒“种子”是“活态传承”,让文化从历史土壤中“破土”而出。尊古不复古、融今不丢根,怀化在文旅融合深化改革中,始终以“活化转化”为核心,让历史文化从“陈列馆”走向“活场景”,让红色记忆从“史料册”变成“体验课”,正是对“文化保护与利用”关系的精准把握。
第二粒“种子”是“精准施策”,让创新的枝丫“定向生长”。怀化紧扣“需求侧”发力,针对年轻人打造开发非遗交互游戏,为文化爱好者设计“天问”主题游船等,每一项创新都锚定特定客群的真实需求,构建起“资源激活体验、体验打开消费”的完整链路。
第三粒“种子”是“惠民共享”,让发展的果实“厚植”民生、“滋养”城市。文旅发展的最终价值,在于让红利惠及民生。怀化将景区提质与民生改善深度绑定,既夯实了服务质量的“内生动力”,也让文旅发展有了更持久的生命力。
- 新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