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培育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工程类院校要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努力将“工匠精神”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学生学习与实践锻炼全过程,为造就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
将“工匠精神”列入教育教学重要内容。把“工匠精神”内化为教育教学核心要素,是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基石。构建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目标引领,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在教育规划与教学大纲中,明确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确立为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贯穿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确保育人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同向同行。二是课程筑基,构建“工匠精神”传播主阵地。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编写融入工匠元素的专业教材,开设弘扬“工匠精神”的《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等特色课程,将培育学生高尚品质有机融入专业培养体系。三是模式创新,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育人载体。立足当地优质资源,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定期邀请知名企业一线工程师、技能大师来校讲课,使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与职业操守扎根学生心中。
把“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学习全过程。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深植于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才能实现从认知认同到自觉践行的转化。要精准施策,稳步推进“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学生学习全过程。一要实施课前启思,强化价值引领。在每届新生正式开始学习之前,利用入学教育、专业导论课等载体,精心设计主题导学内容,通过组织学习劳模先进事迹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对“工匠精神”的认同。二要开展课中砺能,深化知行合一。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设计方案反复推敲,对实验数据进行仔细验证,对产品加工追求毫米级精度;教师可通过高标准示范教学与现场互动,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职业习惯。三要深化课后固本,促进反思内化。鼓励并要求学生撰写详实的实验课后报告,进行教学项目和设计案例的经验总结;将改进实验方案与质量分析内容纳入评分体系,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
用“工匠精神”锻造学生的动手能力。“工匠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在于躬行实践,实践的重要价值在于动手能力的有效提升和担当职业重任的无缝衔接。首先,深入挖掘国家工程建设重大成果教育资源,精心打造工程技术主题展等育人空间,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可视可感,让“匠心”在校园沃土生根发芽。其次,积极与省内外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确立定点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分期分批深入工程技术企业一线开展生产实习。第三,强化创新创业引领,大力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使其在真刀真枪实战中提升动手能力。百炼焠火,自然成钢。从湖南工程类院校走出的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逐步成长为工程技术战线的高质量人才。其中,毕业于湖南工程学院的曹轶、黄祥全分别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殊荣。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新湘导读